第9章 回首望雲中——宋與遼(9)(1 / 3)

但這個提議首先遭到監軍王□的反對,他認為有數萬精兵在手,不該畏懼遼軍,主張從雁門關北上,從馬邑出軍,正麵與遼軍決一死戰。護軍劉文裕也讚成王□的主張。楊業聽後當即反駁說。“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王□很不高興,不無諷刺地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誌乎?”意思是說你楊業一貫號稱是“楊無敵”,如今大敵當前,你居然推三阻四,拖延著不去殺敵,你是不是有投降契丹的打算哪?話中的語氣已經是譏諷楊業怯懦怕敵。

王□的話深深刺痛了楊業的心。他當即氣憤地說:“我又不是怕死不想戰鬥,隻是這樣死了,事情也解決不了。既然你們責備我畏懼不前,我就隻好冒死前去。”到了這個地步,倘若楊業堅持不肯出戰,便有通敵的嫌疑。而主帥潘美的態度相當微妙,始終不發一言,顯然,他一直不喜歡楊業,甚至還相當嫉妒楊業,所以才擺出一副事不關己、坐觀成敗的姿態。

被迫出軍之時,楊業已經知道自己被置於必敗之地,但還是提出了最後一個請求:即請潘美遣步兵和弓箭手埋伏在陳家峪口(今山西朔縣南,通往忻、代的要道),等他轉戰至此,就從兩側出兵援助,襲擊遼軍,隻有如此,才有可能挽回全軍覆沒的局麵。潘美當時答應了,也確實與王□帶著人馬趕到了陳家峪口。

遼軍主帥耶律色珍得知楊業出兵後,立即派部將蕭撻凜(一作蕭撻覽)設伏兵於中路,自己親自率兵去與楊業交戰,且戰且退。楊業不知有詐,縱兵追擊,結果進入了埋伏圈,蕭撻凜伏兵四起,楊業四麵受敵,孤軍奮戰,盡管宋軍英勇殺敵,終因力量懸殊,慘遭失敗,自朔州南三十裏狼牙村方向敗退。

此時,陳家峪口的潘美一軍一直按兵不動,觀望等待。王□派人登上托邏台(今山西朔縣西南山上)了望,見不到任何動靜,認為遼軍已經敗走,為了追擊遼軍爭功,立即率先領兵離開了陳家峪口。潘美見王□離開,也以“不能製止”為借口,率軍沿著灰河(今山西朔縣恢河)西南後撤。行到二十裏時,潘美得知楊業失利的消息,不但不出兵援救,反而迅速逃跑。

楊業率眾浴血奮戰,且戰且行,從白天一直戰到黃昏,終於在傍晚時分到達了陳家峪口。按照楊業事先的計劃,倘若宋軍事先伏兵在此,以逸待勞,必然能挽回敗局。不料陳家峪口靜悄悄地沒有任何動靜,楊業“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這哭聲,飽含了一個忠臣被國家拋棄的最後絕望。

此時,楊業麾下還有一百餘人,他知道遼追兵目標在他,不忍這些人同死,便對他們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與我同死無益,不若逃出去奏告皇帝。”但他平時治軍嚴明,善待士卒,總是與將士同甘共苦,深受擁戴,如今麵臨生死關頭,沒有一人肯離去。這其中就有嶽州刺史賀懷浦,即首謀北伐的雄州知州賀令圖的父親,宋太祖孝惠皇後的兄長。

於是楊業奮力再戰,身被數十創,猶手刃數十敵,終於為流矢所中墜馬,馬亦被射中受重傷,終於被遼將蕭撻凜俘虜。楊業之子楊延玉(戲曲小說中楊七郎楊延嗣的原型)、淄州刺史王貴(當時已經七十三歲)、嶽州刺史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見於史書的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麵目求活耶?”一句“奸臣所迫”,道盡了心中的憤恨與不甘。

曾經戰無不勝的“楊無敵”最終成為階下囚,心情之淒苦悲涼可想而知,最終在被押赴遼國途中,楊業絕食三天而死。耶律色珍砍下了他的腦袋,獻給遼主報功。“天下聞其(楊業)死,皆為之憤歎”。最直接的效應便是:雲、應、寰朔州將吏聞楊業戰死後,無一例外地棄城南逃。因為在他們看來,“楊無敵”一旦死去,宋朝再無強將能抵擋契丹的鐵騎,事實也確實如此。

西流不返日滔滔,隴上猶歌七尺刀。

慟哭應知賈誼意,世人生死兩鴻毛。

——宋·劉敞《楊無敵廟》

從楊業之死中可以看出北宋朝廷對北方降將始終有猜忌之心,而北宋初年的所謂開國名將大多名過其實,才幹、胸襟都不過爾爾,曹彬如此,潘美也是如此。曾有不少人為潘美辯護,認為不救援楊業的責任在監軍王□而不是他。事實上,就在楊業死後不久,關鍵時刻背約不肯伸出援助之手的事再一次發生在潘美身上。

當時遼軍自胡穀入代州城下,聲勢浩大,宋將盧漢讚生性怯懦,主張固守,知州張齊賢則主張出戰。當時潘美大軍剛好駐紮在並州,張齊賢派使者向潘美求救,約定內外夾擊遼軍,潘美當場滿口答應。但使者在回來的路上被遼軍抓獲,張齊賢一直沒有得到消息。潘美隨即又覺得風險太多,再派人去告訴張齊賢,說不打算如約。然而張齊賢聰明絕頂,意識到自己的使者已經被遼軍捕獲後,認為遼軍隻知道潘美要來,卻不知道潘美不來,剛好可以以計退敵。於是,張齊賢連夜發兵二百,到代州西南三十裏處,專門負責晃動旗幟,點燃火把,以裝做是潘美方麵的救兵。又發步卒二千人埋伏在土鐙砦,好掩擊遼軍歸路。布置已定,張齊賢親率廂軍二千人直搗遼營,遼軍見西南火光衝天,旗幟搖動,懷疑是潘美大軍趕到,擔心腹背受敵,當即北撤。剛到土鐙砦,宋軍伏兵四起,遼軍大敗,遼國舅詳穩撻烈哥也在亂軍中被殺。此戰宋軍雖然得勝,但全靠張齊賢指揮若定,若不是他隨機應變,楊業的悲劇說不定要再一次在代州上演。

當然,因為楊業名氣極大,宋太宗趙光義還是特意下詔悼念:

“執幹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不有追崇,曷彰義烈。故雲州觀察使楊業,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資戰功。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舉徽典,以旌遺忠,魂而有靈,知我深意。”

詔書寫得倒是慷慨悲壯。隻是,如此“誠堅金石,氣激風雲”的優秀將領,皇帝真的完全信任過他嗎?從楊業為宋守邊疆的第一天,到兵敗身死,一直為副,從來就沒有擔任過真正的主帥,這隻是偶然的巧合麼?顯然不是。

趙光義還象征性地對間接造成楊業之死的罪魁禍首進行了追究: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但他是功勳重臣,又是皇親國戚(潘美第八女嫁給了宋太宗第三子,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所以次年又複舊官;外戚劉文裕配隸登州(今山東蓬萊),但“歲餘,上(趙光義)知業之陷由王□,召文裕還,俄起為右領軍衛大將軍”;楊業之死的主要責任被推給了監軍王□,配隸金州(今陝西安康),後死於召還途中。

最有諷刺意義的是,倒是遼人懂得尊重真正的英雄和對手,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在楊業死後近一百年時,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奉使遼朝,出古北口(今北京懷柔東北),作《過楊無敵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