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作為一種大的教育理論,它的核心特點是以人為本、以成導學、以用導教、以外(校外)導內(校內)、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並重、重視經驗、重視實踐活動。
這本書屬於狹義成功教育即成功學的範疇,也屬“大德育”的範疇,其研究目的是為了輔助服務於大學思想道德課。但它並不局限於狹義的思想道德學科,而是集行為學、心理學、哲學、市場營銷學、領導科學、文學、曆史學等學科為一體的一門綜合性的應用交叉學科。
美國教育部前部長威廉·貝內特撰寫的《道德指南針》一書,借文學名著和曆史傳說,給讀者提供了許多正麵與反麵、美好與邪惡的範例。它針對人生經曆的各個不同階段,以充滿哲理的寓言和故事為敘述形式,引導讀者直麵人生道路上的諸多挑戰:離開父母,進入婚姻,減輕他人的負擔,撫育兒女,完成公民和領導的職責。
與此類似,我們編寫這本教材,針對大學生所麵對或即將麵對的人生和事業問題,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簡練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故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分板塊係統而深入地加以闡述,從內容到形式,都對大學德育課輔助教材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本教材以成功心理培養為平台,立足於從根本上培養人,對大學生普遍遇到的人生理念、社會適應、道德、學習、心理、戀愛、就業與發展等人生問題,既作了具體的方法上的指導,又有高層次上獨特的理論闡述,使學生不但學即有用,而且能夠開闊眼界,掌握正確和獨立思考的方法,產生長效的作用。每章內容分為“課堂測試”“思考並表述”“特別提示”“朗誦材料”“課堂活動”“課堂討論”“指導妙方”“名言集錦”“精選參考資料”“精選故事”“課後練習”11個板塊,既能充分闡述問題,又便於靈活教學和學生自學。整體上的獨創性使這本教材產生了顯著的實效性,它填補了我國大學成功教育學教材的空白,而且會在教育思路與方法層麵上,傳遞給讀者一些新穎的信息。
另外,個性化和人文素養培養教育在我國大學已經起步,如清華大學在《2001—2005年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指出:“在我校人才培養的總體格局中,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培養,即實施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通識教育,完成學科交叉與綜合背景下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和個性化培養。”本教材對建設有特色的個性化和人文素養課程方麵,無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選擇。本教材在以下兩個方麵,還值得特別關注:一是切實聯係實際,二是具有“微型課程”的特征。
通過試用,本教材的實用性、新穎性、趣味性以及對廣大學生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已初步顯示出來,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有學生學習之後感慨地說:“這好像是為我‘定做’的”。它對大學生整體形象的塑造,能夠起到有效而普遍的促進作用。有幾個因心理等原因原打算退學的學生,經過培訓和谘詢,不但堅持下來,繼續大學生活,而且還當了班長、其他學生幹部,學習成績、人際關係等方麵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它還曾幫助很多學生走出求職屢戰屢敗的陰影,轉敗為勝。它不但培養學生要超越自我,更重要的還在於培養他們學會用社會和未來的眼光看自己,高瞻遠矚,超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