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人都死了(1 / 2)

對於這些恐怖的記憶,李教授顯得非常痛苦,不斷的深呼吸來緩解鬼鎮帶給他無法泯滅的刺激:\"後來這些'人'要過一個節日,所有人都會聚集在一起,我和金教授覺得時機到了,打算在當晚逃走。\"

在鬼鎮裏李教授他們跟著鎮子裏的人一起到了鎮子的中心,直到到了節日歡慶的地點,所有人才都感覺到不對勁。

何生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當即就問:\"教授,怎麼個不對勁?\"

李教授麵色蒼白,顯然是被當時的場景或者氣氛嚇到了,說:\"。\"

在場的許多人,包括何生都不太明白這個'擬挽歌辭其三'是個什麼東西,都等著李教授解釋。

我看著李教授麵色欠佳,擔心又把他給刺激到了,向大家解釋:\"擬挽歌辭其三,是魏晉時期文豪陶淵明六十三歲的作品,講述的是自己下葬的情形,更有意思的是在寫了《擬挽歌辭其三》的兩個月後他自己就死了,所以很多人也覺得陶淵明在當時就已經預見自己大限將至。\"

李教授緩和了一陣繼續說著在鬼鎮裏的情況:\"當時我們所聽到的歌曲,就是這首送葬的《擬挽歌辭其三》詩作曲。\"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麵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張明峰思索了一下,大膽的說:\"為什麼陶淵明的詩詞總會和這些扯上關係?無論是《桃花源記》,亦或是《擬挽歌辭其三》無一不是用自己的詩詞在闡述另一件事情,還是他本來就具有這樣的能力而不能明說,隻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世人。\"

我說:\"現在想要知道他是否具備常人所不能,就隻能去問他本人,奈何陶淵明都已經死了上千年了,到底他除了官員,文豪,還有沒有什麼別的身份可能永遠都會是個謎,還是讓李教授繼續說下去。\"

李教授的故事繼續,他和金教授一直都抱著逃走的目的,所以並沒有在隊伍的中間,而是跟在尾巴上,他們親眼看著這首《擬挽歌辭其三》結束隻會,鎮子裏的人全變成了我握著玉石的時候那幅模樣。

每個人都沒有頭,頭都被他們那在手上,其他的教授發現鎮子裏的人發生了變化都驚恐的大叫,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頓時光鮮亮麗的衣服發黴成了破衣爛衫,古風韻雅的先民後裔露出了森森白骨。

看著那一幕,他們躲了起來,眼睜睜的看著其他人被這群東西淹沒。

李教授全身瑟瑟發抖,低沉的聲音充滿了愧疚:\"我們就是趁著這個時機逃了出來,除了我和金教授,我們這一行人沒有一個人走出古鎮。\"

我們都沉默了李教授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並沒有明說其他人的結局和過程,但沒能走出來的那六個人麵對的是一群數百個異化僵屍,甚至他們的魂魄都還在含棺地數百年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