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學校的基層組織,是學校工作的基礎,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在班級中具體貫徹落實。班主任對班級管理工作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一個班級的建議和學生的成長,也是關係到學校全局的大事。班級管理是一項長期、複雜而艱巨的工作。作為一個班主任,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滿腔的熱忱,科學的方法去教書育人,努力探索班級管理工作的最佳手段,以提高班級管理工作的質量。

案例1教師的人格力量

風華正茂的徐開清老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那敬業愛生、教書育人最終以身殉職的光輝事

跡,卻通過新聞媒介,傳遍了神州大地,震撼著每一個具有良知國人的心靈(見《中國教育報》1998年9月10日長篇通訊“天職”)。為何在社會上有些人熱衷於公關和交際,追求舒適和享樂的同時,徐老師卻能安於清貧和寂寞,白天站在黑板前,晚間伏於書桌案頭,為求知的孩子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歲月?為何在社會上很多人強調“沒錢萬萬不能”,千方百計掙錢搞創收的同時,徐老師卻能泰然處之,不僅從未收過學生一筆課外補習費,而且還經常將自己微薄的收入拿出來幫助困難的學生?為何很多人在遇到艱苦和危險之際,唯恐避之不及,而徐老師在學生落水之後,卻能毫不猶豫和奮不顧身,光榮地獻出自己年僅29歲的生命?

答案無非是:他是一名人民教師,他從事的職業屬於人類最光輝的教育事業,他工作麵對的是一個個年輕的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的深刻認識和自覺感悟,形成了他那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執著的人生信念。

也許,連徐老師自己也清楚,在商店裏,如果少了一塊錢,就不能買到他那副心儀已久死後才配戴上的金絲眼鏡。也許,換了一種場合,就用不著讓

一個不通水性的他跳進水潭,來搶救一條性命。然而,麵對的卻是自己的學生,一張張頑皮的笑臉,一顆顆幼稚的心靈,他做到了無條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在關鍵時刻要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盡的天職。閩東鄉親稱讚徐老師是“一個真正的人民教師”,而“一個真正的教師,就是一個人道主義者”(蘇霍姆林斯基語)。他那崇高的道德榜樣,又一次履行了中國現代教育先驅者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種無條件地選擇了以教育學生為目的的教育事業,因而所具有的神聖而崇高的教師責任感,在今天,隻有教師人格的精神及其力量方可以將其支撐起來。然而,曾幾何時,“孔方兄”走進了學問和教學之間,在原本簡單而純潔的師生關係之上蒙上金錢的陰影。於是,有的教學變了味,有的老師走了樣。在個別學校或少數班級裏,造了教育低效,德育失靈,有時甚至產生了負麵的效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因為不正常的關係,致使原本晶瑩無瑕的師生關係遭到了褻瀆,學生那幼稚和脆弱的心靈遭到了不應有的傷害,而且,很久很久難以複原乃至重建。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塑造心靈的工程,它比任何一項基建工程都要特殊和重要。可喜的是,教育工程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方麵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越來越成為千百萬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像徐開清老師那樣的榜樣,還有一大批,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他們正以其“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前途負責”的精神,默默地耕耘在學生的心田,使學生揚起新的理想的風帆。

此時此刻,有誰還會說徐老師以一個大學畢業生人民教師的生命,僅僅換取了一個中學生的性命,是劃不來和不值得的呢?雖然,為了搶救一個落水的學生,徐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沒有死,他的精神將在他的學生身上得到延續,將在當代千百萬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激蕩。

案例2人格,教師不可缺少的素質

人格在教書有人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某校發生過這麼一件耐人尋味的的事:有位老教師上課點名後,發現有位學生還沒到,情不自禁地皺起眉頭,焦急地一次又一次地走出教育門口張望,教室裏的學生從他那不安的神情中,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那位遲到的學生得知之後,十分感激,從此不再遲到了。可是有一次,當同樣的情形出現在該班的一位年輕的教師身上時,該班的同學反應就不一樣了:有的學生嘀咕說:“幹什麼呀,是不是沒有備好課!”遲到的學生還生氣地說:“這不是誠心出我的洋相嗎?”

為什麼同樣的舉動,這兩位老師在同樣的學生群體中會引起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呢?根據專家的調查分析,認為這是由於在教育過程中,不同教師的人格產生了不同的效應。那位老教師平時熱愛學生,他對學生的愛,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鑄就了他的人格形象,這種熱愛學生的美好形象占據了學生的心靈。當這種事出現在他身上的時候,學生們是按照他們認定的這位老師的人格去解釋並接受老師的行為。這正如我們平時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因喜歡某位老師也喜歡他的課。而那位年輕教師,可能是平時對學生不夠關心,因而在學生的印象中還沒有樹立起“愛生”的人格形象。可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