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根據課堂管理的現狀,及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以激起學生內在的進取熱情。對學生的注意程度、守紀狀況、作業優劣等都可以恰到好處地點評,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課堂管理

班主任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從事課堂管理的活動,因此作為班主任,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修養是做好工作的基礎。

一、課堂管理的內涵

一般地說,管理是在一定的環境下,為了達到組織的目的,組織內的成員從事提高組織資源效率的行為。課堂管理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協調課堂內各種人際關係,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環境達到最優狀態,從而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課堂管理是管理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既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又有不同與一般管理的特點。

具體來看,課堂管理是由一係列要素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其管理主體是班主任、教師,管理環境是課堂,管理客體是各種人際關係,如師生關係、學生關係,管理目標是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班主任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與學生同屬於課堂管理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兩方麵。班主任在矛盾中處於主導地位,通過確定課堂管理目標、實施目標、控製目標以及檢查和評價目標等一係列環節,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教學條件,使課堂內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內的各種資源,以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管理中雖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但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應取決於師生雙方協同配合的好壞。教學效率的高低是師生雙方教與學效率之積,如果缺少任何一方,教學都無法進行,教學效率也勢必為零。學生是有能動性、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與創造性等對課堂管理目標的實現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課堂管理的原則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情境中積極因素的作用,減小消極因素的影響,必須對課堂情境進行調節和控製,加強課堂管理。總的來說,對課堂教學環境的調控應從整體出發,對課堂中各方麵因素進行規劃和調整,使其有機統一為和諧整體,使課堂在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班主任可以通過增強或突出課堂中的某些因素,有意形成有利的課堂環境來影響教學,並且在課堂管理時,重視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整個課堂情境達到最優化狀態。課堂管理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在具體施行時我們應該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一)了解學生的需要

需要是個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需要越強烈,由此引起的行為強度也就越大。需要也是學生認識過程的內部動力,學生為了滿足認知需要必須對相關事物進行知覺、記憶和思維,學生需要的滿足程度直接體現於他的情緒之中。另外,學生需要的滿足過程又體現於學生的意誌行為中,可見,學生對客觀世界認知的需要是其進行學習活動的動力,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助力,因此在課堂管理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的需要。學生的需要是內因,教學活動隻有基於這個內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需要進行課堂管理,那麼隻會事倍功半,並且極有可能使學生的身心受到傷害。

(二)創造積極的課堂人際關係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統一。與學生進行廣泛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鳴,是班主任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處於合理的師生關係和班主任領導方式中,師生雙方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相容性,學生樂於接受班主任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樂於聽取班主任提出的指導性意見,樂於配合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措施,並能否從心理上接受班主任,易受到班主任榜樣示範作用的影響。班主任在這種師生關係中,一般都熱愛學生並且理解學生,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使自己的教育措施更有針對性,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最終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

學生群體及同伴間的交往對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以及理想、價值觀等都有很大影響,從而影響課堂管理效果。學生之間處於平等地位,具有更多的共性,他們之間的榜樣示範作用更易被內化。在課堂中,同學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可能會出現競爭與合作的學習情境。在合作的學習情境中,學生之間關係融洽、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學習氛圍很好;在競爭的學習情境中,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個體之間可能會缺乏信任和溝通,並出現學生關係緊張的局麵。因此,班主任應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而對競爭應予以有效的調節與控製,使學生在兩種學習情境中均能保證關係融洽,創造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良性的同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