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名篇推薦8(1 / 3)

第二章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名篇推薦8

44.罪犯

——紀伯倫

有一個青年坐在大道上行乞。他本來身強力壯,但饑餓使他變得肌瘦體弱了。他坐在馬路的拐彎處,伸手向過往行人乞討,向那些善心人求助,口中喋喋不休地訴說著他的不幸遭遇和饑餓的痛苦。

黑夜籠罩了大地,他已口幹舌燥。然而,兩手像他肚子一樣空空如也。這時,他起身朝城外走去,然後坐在一棵樹下痛哭起來。在饑餓的煎迫下,他兩眼噙著淚水,仰望蒼天說道:“主啊!為了找事幹,我到過財主那裏。由於我的衣衫襤樓,被他們趕了出來。我敲過學校的大門,因為兩手空空,而遭拒絕。我渴望被人雇使,隻求糊口度日,但我的運氣不佳,一切都落了空。最後我隻得去乞討。然而我的主啊!你的崇拜者們看見我說,此人健壯有力,好逸惡勞,不應該得到施舍。主啊!我的母親按照你的旨意生下了我,我現在存在於你的世界之中,為什麼我以你的名義向人們乞討時,他們竟拒絕給我一口麵包呢?”

此時此刻,這個絕望的人表情變了,他突然站起身來,兩隻眼睛裏閃過流星滑過一般的亮光。然後,他突然折斷了一根幹枯了的大樹枝,用樹枝指著城裏,大聲喊道:“我想靠勞動謀生,但我未能如願。現在,我將用我的臂力去獲取。我以友愛的名義去討飯,但沒人理睬。好吧!我隻好以罪惡的名義來求得,而且將求得更多!”

幾天過後,這個青年為了獲得幾串項鏈,砍了幾個人頭。一旦他的欲望受到抵抗,他就將對手碎屍萬段。就這樣,他財運亨通,暴發致富。他的凶狠殘暴,盡人皆知。他成了人間盜賊崇拜的偶像,智者的凶神。於是,國王按照慣例選中這個青年作為他在這個城市的欽差大臣。

人類就是這樣的標新立異,由於它的慳吝而使一個可憐的窮苦人變成了劊子手;由於它的殘忍而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變成了殺人犯。

45.痛苦與厭倦之間

——叔本華

生命劇烈地在痛苦與厭倦的兩端擺動,貧窮和困乏帶來痛苦,太得意時,人又生厭倦。所以,當勞動階層無休止地在困乏、痛苦中掙紮時,上層社會卻在和“厭倦”打持久戰。在內在或主觀的狀態中,對立的起因是由於人的受容性與心靈能力成正比,每個人對痛苦的受容性,又與對厭倦的受容性成反比。人的遲鈍性是指神經不受刺激,氣質不覺痛苦或焦慮。無論後者多麼巨大,知識的遲鈍是心靈空虛的主要原因。惟有經常興致勃勃地注意觀察外界的細微事物,才能除去許多人在臉上流露的空虛。心靈空虛是厭倦的根源,好比興奮過後的人們需要尋找某些事物填補空下來的心靈,但人們尋求的事物又大多類似。

試看人們依賴的消遣方式,他們的社交娛樂和談話內容多是千篇一律的。有多少人在階前閑聊,在窗前凝視窗外,由於內在的空虛,人們尋求社交、餘興、娛樂和各類享受,因此產生奢侈浪費與災禍。人避免禍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心靈財富,人的心靈財富越多,厭倦所占的空間就越少。那不衰竭的思考活動在錯綜複雜的自我和包羅萬象的自然裏,尋找新的材料,從事新的組合,這樣不斷鼓舞心靈,除了休閑時間以外,厭倦是不會趁虛而入的。

另外,高度的才智基於高度的受容性、強大的意誌力和強烈的感情之上。這三者的結合體使各種肉體和精神的敏感性增高。不耐阻礙,厭惡挫折——這些性質又因高度想象力的作用更為增強,使整個思潮都好像真實存在一樣。人的天賦氣質決定人受苦的種類,客觀環境也受主觀傾向的影響,人所采用的手段總是對付他所忍受的苦難,因此客觀事件對他總是具有特殊意義。

聰明的人首先努力爭取的無非是免於痛苦和煩惱的自由,求得安靜和閑暇,過平靜和節儉的生活。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所以在他與同胞相處了極短的時間後就會退隱,若他有極多的智慧,他就會獨居。一個人內在所具備的越多,求助於他人的就越少——他人能給自己的也越少。所以,智慧越高,越不合群。倘使智慧的“量”可以代替“質”的話,人活在大千世界中的自由度就會多一些。人世間一百個傻子無法代替一個智者。更不幸的是人世間傻子又何其多。

46.潛在力量

——尼采

我們受到了影響,我們自身沒有可以進行抵擋的力量,我們沒有認識到,我們受了影響。這是一種令人痛心的感受:在無意識地接受外部印象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性。讓習慣勢力壓抑了自己心靈的能力,並違背意誌在自己心靈裏播下了萌發混亂的種子。

在民族曆史裏,我們更廣泛地發現了這一切。許多民族遭到同類事情的打擊,他們同樣以各種不同方式受到了影響。

因此,給全人類刻板地套上某種特殊的國家形式或社會形式是一種狹隘的做法。一切社會理想都犯這種錯誤。原因是,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再是同一個人。一旦有可能通過強大的意誌推翻整個世界,我們就會立刻加入獨立的精神的行列。於是,世界曆史對我們來說隻不過是一種夢幻般的自我沉迷狀態。幕落下來了,而人又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玩耍的孩子,像是一個早晨太陽升起時醒過來,笑嘻嘻將噩夢從額頭抹去的孩子。

自由意誌似乎是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它是無限自由、任意遊蕩的東西,是精神。而命運——如果我們不相信世界是個夢幻錯誤,不相信人類的劇烈疼痛是幻覺,不相信我們自己是我們的幻想玩物——卻是一種必然性。命運是抗拒自由意誌的無窮力量。沒有命運的自由意誌,就如同沒有實體的精神,沒有惡和善,是同樣不可想象的,因為,有了對立麵的事物才有特征。

命運反複宣傳這樣一個原則:“事情是由事情自己決定的。”如果這是惟一真正的原則,那麼人就是在暗中起作用的力量的玩物,他不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他沒有任何道德差別,他是一根鏈條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如果他看不透自己的地位,如果他不在羈絆自己的鎖鏈裏猛烈地掙紮,如果他不懷著強烈的興趣力求搞亂這個世界及其運行機製,那將是非常幸運的!

正像精神隻是無限小的物質,善隻是惡自身的複雜發展,自由意誌也許不過是命運最大的潛在力量。如果我們無限擴大物質這個詞的意義,那麼,世界史就是物質的曆史。因為必定還存在著更高的原則,在更高的原則麵前,一切差別無一不彙入一個龐大的統一體;在更高的原則麵前,一切都在發展,階梯狀的發展,一切都流向遼闊無邊的大海——在那裏,世界發展的一切杠杆,重新彙聚到一起,聯合起來,融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47.一點人情味

——艾伯特P·豪特

“我從未遇見過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威爾·羅吉士說。這位幽默大師能說出這麼一句話,大概是因為不喜歡他的人絕無僅有。羅吉士年輕時有過這樣一件事,可為佐證。

1898年冬天,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養的一頭牛因衝破附近農家的籬笆去齧嫩玉米,被農夫殺死了。按照牧場規矩,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說明原因。農夫沒這樣做。羅吉士發現了這件事非常生氣,便叫一名傭工陪他騎馬去和農夫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