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益理論指導3(2 / 3)

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僅僅滿足於聽到了學生的言辭,還善於在傾聽時察言觀色,了解學生言辭背後的思緒和性情、欲望和需求,並加以熱情的嗬護和細心的引導,必要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學生是從教師的言行中學習傾聽的,教師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

潤物無聲,強化傾聽意識

在教室的牆上,貼上關於傾聽的名言。如:“一雙靈敏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聽也是讀,用耳朵來讀。”讓孩子們多聽優美的詩句、故事或謎語。每周評出幾名“傾聽能手”,讓能手向大家介紹自己認真傾聽的方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暗示、引導孩子善於傾聽,化有限的空間為傾聽的樂園。

在課堂上,教師的注意力往往隻集中在那些正在“讀”或“說”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聽”的學生。因此,教師要有意坐到“聽眾”中間和孩子們一起聽,讓他明白“傾聽”不光是老師的事情。

在傾聽學生發言的時候,注意環顧四周,以了解學生聽的情況。對聽得認真的孩子,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揚,讓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一個眼神,一次表揚,一個微笑往往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

“瞧,偉誌今天聽得多認真啊!”“大家看,石瑞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鴻飛真厲害,這麼小的區別都被她聽出來了,他有一雙金耳朵!”“老師欣賞積極發言的孩子,老師也同樣喜歡專心傾聽的孩子。”

往往受表揚的是一個,受益的是一大片。這些評價就像興奮劑,把同學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他們一個比一個聽得認真。強化傾聽意識,就是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做一名傾聽者的價值。

12.發展學生課上學習智慧的技巧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育須承諾知識的傳授和智慧的開啟,教育也須承諾身心的訓育和人生境界的潤澤與點化。”

由此看來,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課堂上傳授了多少語文知識,不在於課堂設計是否有基礎性、拓展型與研究性之分,而在於教師能否引導學生有層次地深入文本,開掘作品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礦藏,從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以滋養他們的心智,潤育他們的靈魂,豐富深化他們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還在於教師在組織學生感悟文本、研讀文本、探討交流時,能否啟迪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感悟智慧、實踐智慧、內化智慧,最終達到發展智慧。

發掘個人生活,回歸自身

家庭熏陶、個人生活際遇和親朋交往等構成了學生的個人積澱。特別當學生剛經曆了豐富多彩的童年,正處在充滿憧憬的少年時期,這期間的親身經曆對學習而言是一筆可貴的寶藏。

例如,學習《社戲》可以讓學生聯係童年經曆加深理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天真爛漫的小夥伴,無憂無慮的笑聲,豐富多彩的趣事。在你記憶的寶庫中有沒有“雙喜”?有沒有“阿發”?學習《竹影》,可讓學生思考:童年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回憶一下,你是否也進行過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遊戲與藝術有什麼關係?

聯係社會現實,回歸生活

“知識的課堂之所以需要向生活世界回歸,就在於生活是學生智慧生成的源泉。離開了生活的啟迪,學生也就失去了可貴的靈氣。”正因為如此,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比如,學習《斑羚飛渡》,可讓學生聯係生活,說說人們戕害動物的慘劇、自然保護區誌願者與盜獵分子的鬥爭及自己的感受,然後再談課文中的獵人的行徑,學生的感受與體悟將會更深刻。

當然我們反對脫離文本的一味遷移,語文教師應時刻記住: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雖然意味著學校課程應突破課堂的束縛,向自然回歸,向生活回歸,向社會回歸,但聯係生活後,一定要引導學生殺個“回馬槍”,回到文本,讓學生立足於文本,直麵文本,研讀文本。那種脫離主要教學內容和活動任務的所謂“回歸生活”“聯係生活”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害無益的。

走出學校大門,回歸實踐

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母語的環境裏,“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語文課堂不應是封閉的知識訓練營,教師要引領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例如,學習《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可讓學生分組到當地民間對各民族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方麵的民俗特征進行調查。然後彙集采訪筆記、攝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紹的實物,舉辦一次民俗文化展覽。

還可以采寫新聞通訊稿,報道這次活動的情況,或就發現的問題寫一則小評論。學完《喂!出來》,可讓學生到自己生活的社區、城鎮周邊,調查環境汙染,探究汙染原因及危害,提出整治措施,寫出調查報告並遞交主管部門,供其參考。同時也能引起學生對環境的關注。

誦讀經典作品,回歸個性化閱讀

語文教育的工具是語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文學作品,它們飽含著文化智慧和生命熱力。但僅課內那點選文是不夠的,語文學習“三分課內,七分課外”“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積累、體驗,從文學作品中汲取智慧。

在閱讀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不迷信已有定論,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因為經典是需要反複品味,常讀常新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教師要鼓勵同學們互相討論,互相爭辯,互相促進,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使學生對經典擁有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實現個體的超越,文本的超越。另外,人總是有著一種生命的創造衝動,教師應該嗬護、關懷、喚醒並張揚人的這種生命衝動意識,支持學生去追尋自我、張揚個性,實現自我充分、全麵的發展。可供參考以下方法:

(1)重設人物命運

例如,假設當初死的不是晁蓋,是宋江,梁山好漢會怎樣?假如魯濱孫沒有獲救,還待在荒島上,後來還可能發生什麼事情?

(2)續寫懸念故事

例如,讀完羅伯特·巴裏的《半份兒禮物》,可讓學生想象當父親問“我”送給母親的禮物是什麼時,“我悲苦地說”,聽到這,母親又會怎樣?

(3)穿越時空對話

例如,範進這個在科舉道路上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的人站在你麵前,你將對他說些什麼?你與羊脂球不期而遇,你想給她怎樣的忠告?

(4)反觀身邊生活

語文源於生活,反映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貼近生活的時代新作,培養他們洞察現代生活的能力。例如,讀《中華活頁文選》的《詠兒和慧兒》一文,學生自可感悟“文明”的內涵,接受“文明”的熏陶,明晰“文明”的方式。接著讓學生也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寫生活中的文明或不文明的行為,談自己的見解感悟。

(5)品味經典語句

品味語言是為了更好的感知語言、運用語言和發展語言,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語言大師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麵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麵上像隻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朱先生所說的“謹嚴”,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種

仔細“推敲”的精神。課外閱讀時,也必須引導學生發揚這種精神。比如讀到賀敬之的《回延安》“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就可讓學生推敲一下“摟”“撲”的妙處,一品味,詩人對延安、對延安人民日思夜想的渴盼、久別重逢的喜悅與激動之情便躍然紙上。

可見,語文教學不能刻意追求知識的係統和完整,要提倡開放、靈活的學習方式,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嗬護生命,用生命去撞擊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湧動生命的活力,讓生命之花盡情綻放。

通過教師智慧的引領、智慧的點撥、智慧的拓展,形成人人參與、自由對話、真誠溝通的學習氛圍,開創學生思維任意馳騁、不斷創新的新境界,以點燃學生的智慧之光;要打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要讓學生在持續的思考、探究、實踐中自覺地拓寬課堂的空間,使學習的過程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中,感悟自身與世界的存在,獲得對生活與生命的體驗。

“通過與環境、與他人、與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為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創造新生活、創造新人生、創造新文化打好精神的底子,最終實現教學由傳授知識到啟迪學生感悟智慧、實踐智慧、內化智慧、發展智慧的轉變。

13.調動學生上課學習主動性的方法

學生上課學習主動性的定義

學生上課學習主動性包括社會適應性和學習適應性,而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學習主動性是其整個主動性的核心。學習主動性是影響知識、技能掌握和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僅如此,與學習主動性有關的內部心理品質,如需要、自信心、意誌、情緒情感等本身就是個性中最活躍、最核心的因素,是影響主體性發展的關鍵性素質,因而學習主動性也是教學的一個最直接、最終極的目標。

調動學生上課學習主動性的意義

提高教學效果和節省時間消耗是教學最優化的標準。優化教學過程,就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隻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才能達到教學最優化的標準。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承認學習可能性差異的客觀存在,懂得如何去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力,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追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教學過程的效益,取決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可是如今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呈被動狀態或消極狀態。

比如,讓學生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有的學生很被動,就是不張嘴,不放聲讀,怎能培養語感?老師發現了,要求他放聲讀,才勉強讀起來,下次不關注他,又依然如故。還有的學生,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他兩眼無意識地盯著,發呆,老師提醒,才開始讀書,經常這樣。

還有的學生,上課雖不違反紀律,但聽不進,腦子開小差,喊起來,竟不知問的什麼問題?因此,分析學生上課被動消極的原因,探索科學的方法,采取切實可行措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論對學校教育還是對學生發展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興趣驅動下就能產生參與欲望。“興趣是思維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件事物發生興趣時,注意力就會特別集中。這時,他們的求知欲望高漲,思維敏捷、反應靈敏,學習積極性高。

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我們應精心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巧設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分享成功的喜悅。把枯燥的知識賦予情趣與活力,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成績自然而然就搞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