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提高理科能力理論指導2
5.初中物理學習的特點
一直以來,很多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主要放在教材本身的分析上,而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等問題的分析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教學理念的更新,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做法已很難適應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更高要求。
初中生對物理學習既有興趣而又普遍感到難學,為了有效的解決這種矛盾心理所帶來的問題,教師在分析教材的同時,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進行分析,從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中揭示出產生困難的具體原因及表現形式,從而為物理創新教學提供依據,也為教師具體處理教材、設計教學過程、選用教學方法提供根據,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特點
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特點,大致有以下四種不同的層次:
(1)對物理學習隻有直覺層麵的興趣
他們隻是被新奇的物理現象所吸引,因此特別喜歡看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比如教師演示實驗:水是熱的不良導體。把金魚和水裝入試管中,當把試管中上部的水加熱沸騰時,金魚還在試管的下部遊來遊去。這種現象和學生實驗前的估計大不相同。
因而他們對此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感到十分新鮮。但這種興趣往往隻停留於現象本身,他們並未產生探索這些物理現象內在原因的欲望。
(2)對物理學習有操作性興趣
他們喜歡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對自然現象和實驗結果施加影響,有些同學對實驗有濃厚的興趣,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實驗操作完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隨之消失。這部分學生是對實驗本身感興趣,而對探究物理的原理、性質及規律等並不感興趣。初中階段的多數男生還處於這種興趣狀況。
(3)對物理學習具有探究因果聯係的興趣
這部分學生不僅要求了解某種物理現象,而且還要求進一步探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他們對探究事物的因果關係特別感興趣。
(4)具有概括認識的興趣
他們要求通過分析個別事物的因果聯係來尋找和掌握一般規律。因此他們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他們喜歡做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物理習題,但這部分學生為數不多。
初中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
(1)思維定勢起重要作用
物理概念的建立多數是以表象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過程中,思維定勢起重要作用,而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普遍的本質特征的,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應該重視思維定勢的作用。例如在“力”的概念教學中,“力”的定義是:“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在教學中無論是做實驗還是提問題或是利用概念分析問題時,就要反複強調“相互作用”的心理傾向,這種思維的定勢在剛建立概念時,對於把握概念、規律的實質是有重要作用。
思維定勢對學習所起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麵:
①產生錯誤的思維傾向。思維定勢對學習所起的消極作用,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會產生錯誤的思維導向,妨礙對新問題的解決,且越努力,錯誤的偏移越大。
例如,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了慣性以後,始終認為隻有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有部分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不注意條件的變遷,不注意適用範圍的區別,自以為是,張冠李戴,導致思維的方位難以轉彎,鑽入了思維的“死角”。
②思維的發散性差。思維定勢太強烈,會束縛學生思維的發散和求異,使學生在新的情景中難以靈活的思考,易受舊的框架束縛,墨守成規。例如,學生學習了“阿基米德原理”,對公式死記硬背,對求浮力隻知道套公式,殊不知利用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利用力的平衡條件也可以來求解。
(2)思維的片麵性和表麵性
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習慣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很容易根據事物的表麵現象和日常觀念去分析物理問題。例如,老師提問:將一試管的冷水放在燒杯沸騰的開水中加熱,當加熱較長時間後,試管中的水能否沸騰?在檢查測試時隻有1/5的學生回答不能沸騰,而絕大多數學生答錯了。究其原因就是多數學生想當然地看問題,沒有按照物理學的思維方法,即以概念和規律為依據去分析問題。
他們認為隻要不斷地加熱,試管中的水就能沸騰,而沒有考慮到熱傳遞和沸騰都是有條件的:當杯內外的水都達到了100℃時熱傳遞就停止了,而沸騰除了要達到沸點的條件外,還要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熱量,如果試管中的水不能從燒杯開水中繼續吸收到熱量,那麼隻能是100℃的水而不能變成100℃的水蒸氣,所以試管中的水是決不會沸騰的。
(3)強烈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
例如,在講到“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它不隨運動情況的變化而改變”時,有些學生持有明顯的批判性思維特點。雖然教師一再強調“一切物體不管是否受到力,也不管它是否運動和怎樣運動,都具有慣性”。
但他們頭腦中並沒有真正接受這種概念,在運用慣性概念分析具體問題時,還是認為物體要維持原來運動狀態,必須還要有外界的作用力。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特點,教師要加以正確引導,在肯定和鼓勵的同時,應防止他們走向固執己見的極端化道路。
(4)思維從感性材料的歸納中形成物理模型
這種模型是以形象思維為基礎,通過運用物理模型進行思維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需要具體形象材料的支持,這就決定了物理教學要充分利用實驗,要重視展現物理表象的作用。
如果過於強調理論分析,那是不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興趣。但又不能讓他們的思維能力老是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教師應努力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的發展,要對他們進行邏輯思維的強化訓練。
初中生感到物理難學,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學科本身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的內容較難,當然也有教師教學上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由學生自身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所決定的。因此,筆者通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對策,試圖引導學生克服心理和思維上的特點和障礙,幫助他們優化心理素質,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物理學習的效率。
6.初中生學習物理的方法
分析學生的心理和思維障礙
(1)運用心理檢測法
為了深入了解、分析出中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的心理和思維上的障礙,可運用心理檢測法。如設計一些能反映學生心理活動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然後統計分析,從中找出某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心理檢測題目的設計一定要能明顯反映學生的思維過程,即學生在回答這些物理問題時出現錯誤。不是物理知識和技能差的原因,而是心理和思維上帶有規律性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排除心理和思維上的障礙。
(2)運用觀察法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一定條件下心理和思維活動,在言行上的外顯,如課堂上的聽課情緒、對演示實驗的反映、回答問題和討論時的思路、實驗操作時的態度和動作,發生問題時處理的方法等。
通過觀察,既能發現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也能找到學生的心理傾向和產生思維障礙的症結所在。隻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3)運用問答發現法
設計科學的問答題可以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可以清楚地暴露他們的思維障礙發生在什麼地方。
例如,在學習浮力教材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典型問題:“質量相等的木塊和鐵塊放在水中,當他們靜止時誰受的浮力大?”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木塊受到的浮力大,如果隻看他們的答案,那是正確的。
可是他們的思維過程是錯誤的。因為他們是根據錯誤的依據進行分析而得出的結論。它們是這樣思考的:ρ木<ρ鐵,當質量相當時,v木>v鐵。由於他們忽視了木塊漂浮、鐵塊沉在水底的條件,統統把他們作為全部浸沒在水裏來處理,所以得出了木塊受到的浮力比鐵大的結論。
因此,教師不能隻看結論,而要全麵地考察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才能發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哪個環節出現了障礙。總之,問答題訓練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因為許多學生往往是求知其然,不願追究其所以然的,而問答題是一定要學生說出“其所以然”。
教師在設計問答題時,除了要注意針對性和典型性外,同時也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有梯度地進行訓練。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心理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於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