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生存智慧充分借用有利資源(1 / 1)

很多事情並不能完全掌控在我們的手中,依靠我們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巧借他人的力量和有利資源,來幫助自己達成目的,取得成功。

星期六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裏玩耍。沙箱裏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車、敞篷貨車、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閃閃的塑料鏟子。在鬆軟的沙堆上修築公路和隧道時,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巨大的岩石。

小家夥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他是個很小的小男孩,而岩石卻相當巨大。手腳並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岩石便被他連推帶滾地弄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牆。

小男孩下定決心,手推、肩擠、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發起衝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

小男孩隻得哼哼直叫,拚出吃奶的力氣猛推猛擠。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報便是岩石再次滾落回來,砸傷了他的手指。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整個過程,男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裏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跟前。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沙箱。

上麵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人互有短長,你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你的朋友或親人而言或許就是輕而易舉的,記住,他們也是你的資源和力量。

我們總是在說,一切靠自己。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很多事情並不能完全掌控在我們的手中,依靠我們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巧借他人的力量和有利資源,來幫助自己達成目的,取得成功。

在麵對苦難無能為力的時候,很多人都難以啟齒,而終究不肯放下顏麵,說一個“借”字。是想維持自己內心強烈的自尊,還是出於真的沒有外力可借呢?

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擺脫固執、偏見、束縛,靈活變通讓自己取得成功的大智慧。一個人的能力,並不完全在於他自身擁有多大的力量,而且還在於他能夠借用多少外力。借是聰明人的成功之道,因為他能夠利用自己不曾具備的條件或優勢,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荀子曾在《勸學》中有過這麼一段精彩的論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借助山地,我們可以看得更遠;借助風力,我們的聲音傳得更快;借助駿馬,我們可以跑得比腳更遠;借助船舶,我們可以不必會遊泳而渡河;智者與一般人生性一樣,但能借助外力的幫助,所以才顯得與一般人不同。

借助外力,總是能夠讓自己本身的能力變得愈發強大。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來自外力的作用。因為一個人的成就總是與他人脫不了關係的。牛頓就曾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有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是不需要蠻幹的。如上麵故事中的小男孩,巨石的重量何其大,而他的力量何其小!父親說他沒有盡全力,是因為他隻看到自己的力量,而沒有注意到外在的力量。善於借用他人的力量來增強自己的力量,那才是自己全部的力量,真正的力量。

有時候,我們沒有經驗,不要怕;有時候,我們沒有條件,不要緊;有時候我們沒有完備的知識,不要擔心。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善於發現除了我們自身以外的其他力量,來彌補我們諸多方麵的不足。否則我們就隻能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從而耽誤前進的時間和時機,甚至有時候因為方向的錯誤而使我們的努力毀於一旦。

當然,借的智慧,並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它必須建立在首先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在自己具備了一定能力並且還在不斷努力的基礎之上。隻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也有實力地“借”到外界的力量和有利資源,為己所用,使自己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英]牛頓

聰明人都是通過別人的力量,去成就自己的事業的。

——[中]陳永泰

墓誌銘:長眠於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創業過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優秀的人。

——[美]卡耐基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戰國]荀子

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於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

——[德]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