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地的薇菜,卻漸漸的采完,雖然留著根,一時也很難生長,每天非走遠路不可了。搬了幾回家,後來還是一樣的結果。而且新住處也逐漸的難找了起來,因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這樣的便當之處,在首陽山上實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齊怕伯夷年紀太大了,一不小心會中風,便竭力勸他安坐在家裏,仍舊單是擔任煮,讓自己獨自去采薇。
伯夷遜讓了一番之後,倒也應允了,從此就較為安閑自在,然而首陽山上是有人跡的,他沒事做,脾氣又有些改變,從沉默成了多話,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訕,和樵夫去扳談。也許是因為一時高興,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緣故罷,他竟說出了他們倆原是遼西的孤竹君的兒子,他老大,那一個是老三。父親在日原是說要傳位給老三的,一到死後,老三卻一定向他讓。他遵父命,省得麻煩,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兩人在路上遇見,便一同來找西伯--文王,進了養老堂。又不料現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來,所以隻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陽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齊知道,怪他多嘴的時候,已經傳播開去,沒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麼埋怨他;隻在心裏想:父親不肯把位傳給他,可也不能不說很有些眼力。
叔齊的預料也並不錯:這結果壞得很,不但村裏時常講到他們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來看他們的人。有的當他們名人,有的當他們怪物,有的當他們古董。甚至於跟著看怎樣采,圍著看怎樣吃,指手畫腳,問長問短,令人頭昏。而且對付還須謙虛,倘使略不小心,皺一皺眉,就難免有人說是"發脾氣"。
不過輿論還是好的方麵多。後來連小姐太太,也有幾個人來看了,回家去都搖頭,說是"不好看",上了一個大當。
終於還引動了首陽村的第一等高人小丙君(27)。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幹女婿,做著祭酒(28),因為知道天命有歸,便帶著五十車行李和八百個奴婢,來投明主了。可惜已在會師盟津的前幾天,兵馬事忙,來不及好好的安插,便留下他四十車貨物和七百五十個奴婢,另外給子兩頃首陽山下的肥田,叫他在村裏研究八卦學。他也喜歡弄文學,村中都是文盲,不懂得文學概論,氣悶已久,便叫家丁打轎,找那兩個老頭子,談談文學去了;尤其是詩歌,因為他也是詩人,已經做好一本詩集子。
然而談過之後,他一上轎就搖頭,回了家,竟至於很有些氣憤。他以為那兩個家夥是談不來詩歌的。第一、是窮:謀生之不暇,怎麼做得出好詩?第二、是"有所為",失了詩的"敦厚";第三、是有議論,失了詩的"溫柔"。(29)尤其可議的是他們的品格,通體都是矛盾。於是他大義凜然的斬釘截鐵的說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0),難道他們在吃的薇,不是我們聖上的嗎!"
這時候,伯夷和叔齊也在一天一天的瘦下去了。這並非為了忙於應酬,因為參觀者倒在逐漸的減少。所苦的是薇菜也已經逐漸的減少,每天要找一捧,總得費許多力,走許多路。
然而禍不單行。掉在井裏麵的時候,上麵偏又來了一塊大石頭。
有一天,他們倆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來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女人,先前是沒有見過的,看她模樣,好像是闊人家裏的婢女。
"您吃飯嗎?"她問。
叔齊仰起臉來,連忙陪笑,點點頭。
"這是什麼玩意兒呀?"她又問。
"薇。"伯夷說。
"怎麼吃著這樣的玩意兒的呀?"
"因為我們是不食周粟……
伯夷剛剛說出口,叔齊趕緊使一個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聰明得很,已經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於是大義凜然的斬釘截鐵的說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在吃的薇,難道不是我們聖上的嗎!"(31)伯夷和叔齊聽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個大霹靂,震得他們發昏;待到清醒過來,那鴉頭已經不見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連看看也害羞,連要去搬開它,也抬不起手來,覺得仿佛有好幾百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