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軍事謎團1(3 / 3)

十字勳章的意味是什麼

所謂十字勳章,它並不一定都是“十字”形狀的,有的是在圓形、方形、菱形或多角形的徽章中加“十”字;有的甚至沒有“十”字圖案也稱十字章。十字章在西歐發行最為普遍。西方國家為什麼喜歡采用“十”字作勳章、紀念章的符號呢?有的說法是:歐洲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十”字與耶穌的十字架有關;還有的說法是:“十”字是滿數的象征,有圓滿、完滿之意;但多數的說法是:中世紀時,歐洲的統治者到處掠奪、侵略,“十”字圖案表示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統治者們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力量,這頗有些霸道的意味。

當然,現在的十字章未必都有此意,隻是繼承傳統而已。

口令是怎樣起源的

口令起源於2000多年以前的吳國。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25年,一次,吳國軍隊與楚國軍隊打仗,吳王乘坐的船被楚軍截獲了。吳國士兵十分著急,便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派了3個士兵裝扮成楚兵,潛伏到楚軍中。他們事先約定好,以“餘皇”為暗號,互相聯係,這樣,吳軍奪回了吳王的船隻。

從此,“暗號”開始在軍隊中使用。一般在對敵作戰時,視度不清的情況下,以此來辨別敵我,通常以單詞或數字表示。後來,又稱“暗號”為“口令”,且一直沿襲至今。

軍裝為什麼是綠色的

世界各國的軍裝多為綠色。軍裝為綠色始於19世紀末期。當時,英帝國主義對南非發動了侵略戰爭。南非的土著居民“布爾”民族,不甘心自己的國土受到外來侵略,組織起來進行武裝反抗。但由於寡不敵眾(雙方兵力比例為1∶5),布爾人在戰爭初期失利。布爾人是個倔強的民族,不甘於失敗,他們在整頓中總結教訓,找出英軍弱點,以利再戰。在觀察中,他們發現英軍穿紅色軍裝,在森林和草原的背景中,格外顯眼。布爾人從中得到啟發,立即把自己的軍裝和武器塗成草綠色,以便以草叢和樹林作掩護,和敵人周旋。結果,布爾人很容易發現英軍,經常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而英軍卻無法發現布爾人,雖然他們有人數眾多的軍隊,卻找不到目標。最後,英軍以死傷9萬多人的代價而慘敗告終。

英國人在南非的慘敗,教訓了其他國家,他們紛紛改進軍裝的顏色,盡量使其與大自然的顏色接近。這樣,世界各國軍隊的軍裝都統一在綠色基調上(有草綠、深綠、黃綠等色)。

阿基米德火燒羅馬侵略者戰船之謎

公元前200多年,羅馬軍隊攻打地中海西西裏島上的敘拉古城堡。由於敘拉古的城牆高大而堅固,羅馬軍隊幾個月也未能得手。

強攻不下,羅馬人又不甘心就此罷休。於是他們調集了很多艘戰船,排列在敘拉古附近的海麵上,企圖切斷敘拉古的糧食供應,困死城中的人。

當時領導敘拉古人民抵抗羅馬侵略者的是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眼看城中的糧食供應不上,阿基米德很著急,但也無奈。

一天,阿基米德又站在城牆上觀察敵情。這時,耀眼的陽光在海麵上照出一道金色的光帶,阿基米德眯起雙眼,對著光帶出神。突然,他想起了自己琢磨過的取火鏡。

這一天,天氣晴朗,太陽高照。羅馬戰船正耀武揚威地停在海麵上。阿基米德讓幾十個人,每人拿一麵取火鏡,站到測量好的位置上。取火鏡斜對著太陽,反射出一束束強烈的陽光,正好射到羅馬戰船上。

一會兒,戰船上的篷帆和木甲板冒出縷縷青煙。被海風一吹,“呼”地躥起了火苗。火借風勢,越燒越旺,一時間濃煙滾滾,遮住了海麵。

羅馬人眼看自己的戰船莫名其妙地燒著了,以為是敘拉古人從天上取來的“神火”,直嚇得魂飛天外,亂作一團,紛紛跳海逃命。

聰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利用了陽光,使羅馬侵略者全軍覆沒。

拿破侖滑鐵盧戰敗之謎

1814年4月,法國皇帝拿破侖戰敗退位後,被反法聯盟送往厄爾巴島軟禁。

1815年2月26日夜裏,拿破侖率領1000多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厄爾巴島,準備重新登基稱帝。經過三四天的航行,拿破侖在法國儒昂港登陸,並於1815年3月20日,在巴黎重新稱帝。

拿破侖東山再起,震驚了歐洲,他們又集合了60萬兵力,想徹底擊敗拿破侖。拿破侖力爭主動,準備趁聯軍尚未完全集結之前,以攻為守,先擊破威靈頓和布呂歇爾。

決戰前,一些將領勸拿破侖調回格魯希部,以增強實力,提高獲勝把握。可拿破侖卻說:“因為你們曾被威靈頓打敗,就認為他是偉大的將領,其實,威靈頓不是一個好的將領,英軍也不是一支好的部隊,要打敗他們並不比吃一頓早飯更困難”。

然而,威靈頓卻深知拿破侖的慣用戰術,他把自己的後方防守得滴水不漏,又在右側方和前方修築要塞,派重兵防守。

18日下午15時,全麵進攻開始了。法軍依仗優勢兵力和強大的炮火,很快就占領了前沿陣地。就在這時,隱蔽在高地斜麵上的英軍一個步兵師,從樹叢後麵衝殺過來,一場肉搏戰在山頂展開了。

威靈頓見肉搏戰一時未分勝負,便立即派騎兵上山增援,見勢不妙的拿破侖也趕緊投入了兩個騎兵旅。法軍居高臨下,如猛虎下山般撲向英軍,殺得英軍人仰馬翻。

英軍受到連續的猛攻之後,傷亡極其慘重,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就在這時,布呂歇爾趕來了。麵對仿佛從天而降的英軍,法軍來不及還擊就一排排地倒下了。

忽然,普軍也從側麵對法軍發動進攻。普英兩麵夾擊,法軍陣腳大亂,同時傳來格魯希全軍覆滅的消息,拿破侖徹底絕望了,決定放棄再戰的想法,悄悄向巴黎退去。滑鐵盧一戰,是拿破侖命運的轉折點,他終於被聯軍徹底擊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可怕巧合

1941年11月22日,即日本進攻珍珠港16天之前,《紐約人》報,為一個稱作“死亡的加倍”的擲骰遊戲刊登了兩則廣告。

一則廣告的標題是注意、戰爭、警報。在廣告欄末尾寫著“死亡的加倍”。再下是一個雙頭鷹紋章,其形式與德國的裝飾紋章同;另一則廣告上有兩個骰子,一黑一白,每個骰子都有三麵能看得見。白骰子上的數字是12、24。黑骰子上的數字是0、5、7。骰子上方是標題:注意、戰爭、警報。

日本襲擊珍珠港事件後,許多人猜測這兩則廣告是軸心國用來告誡它們的:12和7與發動攻擊的日期有關(12月7日),5和0表示預定的攻擊時間,24表示什麼尚不清楚。這些猜測聽起來十分可信,以致聯邦調查局人員造訪了廣告的設計人羅吉爾·克雷格夫婦。

“死亡的加倍”遊戲是合法的。1941年,紐約的幾家商店都出售過這種遊戲器具。政府對此事一直存有猜疑。直至1967年之前,曾為美國海軍情報機構工作的拉迪斯拉斯·法拉格在他的《揭秘》一書的新聞發布會上揭露了此事,才算了結。不久記者采訪了羅吉爾·克雷格的遺孀。她說,“廣告和珍珠港事件毫無關係,純粹是一個巧合。”

盟軍準備在1944年攻入歐洲,準備工作是在保密情況下進行的。整個行動代號為“霸王”,行動的每一實施階段又有代號。這些代號中最重要的是尼普頓——海軍突擊的代號;奧馬哈和猶他是在法國的兩個登陸點的代號,馬勒伯是為灘動提供補給的人工港的代號。

在進攻開始前33天,這些代號就開始出現在倫敦《每日電訊》報的填字謎遊戲欄內。6月2日,即進攻開始前僅4天,“霸王”的代號也出現在該欄內。

為此保安人員突襲了該報在艦隊街的辦公室,他們確信是納粹間諜在向外泄露消息。可是他們發現編此字謎的人是一個名叫倫納德·道的教師,他從事此工作已經20年了。最後,他終於使問他的人相信他是清白的,他什麼罪也沒有,一切都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