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障
開場哨
作者:扶風
在NBA誕生之初,便有了數據統計,當然,那個時候隻統計簡單的幾項:投籃命中、罰球出手和命中、助攻、犯規。之後的四十多年裏,不斷完善、發展,直到1986-87賽季完成細化,從那時起,NBA正式進入數字化時代。
如今,數據已經無處不在,傳統的技術統計已經滿足不了“數據達人”們的要求,他們絞盡腦汁、另辟蹊徑地進行發明創造,於是諸如“PER值”、“勝利貢獻率”、“真實投籃命中率”等出現了。一個普通球迷都能夠找到幾乎所有有價值的數據,來回答他們關於NBA的疑問,從球隊中鋒防擋拆的能力,到哪五個人的陣容在場上表現最好。
這些變化和發展無疑是積極的,但數據分析並不是完美無缺的,雖然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立體的NBA:在數據分析下,有些球員比我們想像的更好(肖恩·巴蒂爾、保羅·米爾薩普),而一些球員其實華而不實(魯迪·蓋伊,蒙塔·埃利斯)。但同時它也讓我們迷失了方向:數據分析讓觀看比賽變得沒那麼有趣了——那些讓NBA看起來如此精彩絕倫的打法——高難度後仰跳投,在三名防守球員的圍堵下強行突破上籃——卻是數據分析告訴我們要避免去做的。球迷們想要看中鋒像7尺高的芭蕾舞者一樣旋轉著突向籃筐,想要看德裏克·羅斯在空中把自己扭曲成椒鹽卷餅一樣突破上籃,想要看科比·布萊恩特投出的製勝球像一枚洲際導彈一樣給球隊帶來勝利。這樣的打法可能不會那麼高效,但是那又怎麼樣呢?我們大多數人看球純粹是因為這是一項激烈精彩、讓人熱血沸騰的運動,而不是因為我們希望看到每個回合的進攻都以最可能高效的方式結束。我們是在看籃球,不是在工廠裏上班。在這項運動裏,感性應該要大於理性,籃球應當是一首即興之作的爵士樂,而不是一部照本宣科的交響曲。
科比是否應該把那個在重重防守之下出手的後仰跳投傳給空位的尼克·楊或者史蒂夫·布雷克投絕殺球?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們所關心的是盡可能增加籃球入筐的概率。但那就是我們所關心的東西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籃球分析已經變得像斯波教練的新聞發布會一樣枯燥乏味了。
任何一個在2006年1月22日那天看了猛龍對湖人比賽的人都會為科比的表現而瘋狂。科比砍下整整81分,包括下半場得到的55分,這絕對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大的演出。但如果用數據來分析的話,科比那天晚上的投籃選擇並不是最好的,他有很多運球後出手的三分球,以及一些高難度的中距離跳投,這些出手選擇都是那些數據控們所嗤之以鼻的。相信那晚斯馬什·帕克肯定有不少空位機會,但沒有人會在乎。
一位球迷在看完比賽轉播之後,興奮地從廚房衝到樓上,撕下一張便利貼貼在他正在熟睡的、比較健忘的父母床前,上麵寫著:“81分!科比!天哪!明早見”。
那晚和他做相同事情的人絕對不在少數,這就是比賽的魅力,孩子們是不會因為詹姆斯·哈登走上罰球線的效率值而愛上籃球的,他們喜歡的是他突破雙人包夾的運球技巧和他三分球的美妙弧度——還有他獨有的大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