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 / 2)

與鳳凰山齊名的,全國不下二十幾座。在遼寧境內就有兩座。丹東附近有座鳳凰山,俗稱東“鳳”,地處三燕故都朝陽也有座鳳凰山,為“西鳳”。“西鳳”地處鬆嶺山脈北段,是遼西的名山。

我家住在鳳凰山腳下的朝陽城,抬頭望山(鳳凰山),低頭看河(大淩河)。可卻我死守家門,近在咫尺的鳳凰山,除“文革”在那辦過學習班外,再也沒有光顧過,一旦有人問起它的曆史,它的神奇傳說,我隻知道些皮毛。

正值盛夏,烈日炎炎,我卻心血來潮,不顧家人的阻攔,拿著文友高國和送的一本打印的《鳳凰山》,非要到修繕一新的鳳凰山走一遭。我既沒有坐車,又沒有結伴,獨踏山門,便擁進大山的懷抱,一條綿亙蜿蜒油碴路像一條彩雲,伸向天際,峰回路轉,山高林密,鳥語花香。道路兩側,是山巒,是峭壁,我仿佛走進大自然迷宮。那形象各異千姿百態的景觀,如似鬼斧神工,再冠上好聽的名字,就變成了“文化”。如,華佗問路、象鼻山、聚仙峰、天橋、金駝望月,等等,維妙維肖,大飽眼福。尤其是雙乳峰極為搶眼,生動逼真。天然大佛依山而臥,全長219米,我舉頭仰視,頭部輪廊清晰,仰臥而寢,“佛橫危嶺朝天睡,雲罩高山望日低”。這真是個僻靜所在,四周如睡,沒有半點喧囂,偶爾小鳥為我歌唱。我驀然回首,那蒼茫的山峰,近在咫尺,一個個雲團,把我圍住,恍入仙境,我算真正領略一把大山的溫存,大山的壯美。

源遠流長的鳳凰山文化啊,它賦有一種生命的內涵。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曆史畫卷飄然而至,鍾磐鼓樂聲聲入耳,哦,那是座神奇的山,永遠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謠:“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早在東晉年間,鳳凰山稱之為“龍山”。是燕王慕容皝看中這塊風水寶地,築建龍城,改柳城為龍城縣,並將都城由棘城(義縣)遷至龍城(朝陽)。修建立龍翔佛寺,這裏竟成為佛教中心,是東北地區最有影響的佛教聖地。在北燕馮跋太平廿一年(公元420年),佛教高僧釋曇無竭(又名法勇)率僧25人赴天竺取經,較比唐玄奘早200多年。摩崖佛龕刻於北魏時期,是古代人文景觀。那72個佛龕雕刻在峭壁上,正朝東方,故有“龕鄰峭壁,佛映金光”。在北宋時期的遼代,興修三座塔,還有華嚴寺、天慶寺、倒座觀音洞及觀音堂。

直到清朝初期,龍山改為鳳凰山。其名字的由來,說法不一,清代詩人許植椿在《遊鳳凰山》:“千年石洞號朝陽,因起山名是鳳凰”。

鳳凰山特色,歸納為“三塔四寺”,即:淩霄塔(已毀)、摩雲塔、大寶塔;華嚴寺(上寺)、雲接寺(中寺)、延壽寺(下寺)天慶寺。對此,我早有所耳聞,當我擁進群山環抱的延壽寺,目光定格在這一偌大古建築群,那青磚青瓦,仍留下歲月的痕跡;那雕龍畫鳳的廊亭,盡顯古人的絕技。我參觀完正殿,再去東西配殿,然後駐步於藏經樓玉佛殿前,這裏供奉一尊長達5.2米,重8噸的玉佛,玉佛是緬甸玉精雕而成,佛的右手,置於頭下,呈側臥姿,為釋迦牟尼涅槃相。參觀之餘,我想起康熙年間的僧人海明,是他四下募化,經過千辛萬苦,修建了這所寺院。每年的舊曆七月三十,在這裏舉行傳統的廟會,各路僧侶雲集於此,虔城的信男信女,文人墨客,官宦富商,前來焚香朝拜,好不熱鬧。改革開放之年,人們又給廟會注入新的內容,新的形式,新的文化,是太平盛世的寫照。

峰回路轉,步步登高,摩雲塔盡收眼底。

盡管那塔年久失修,仍不乏古跡的光彩,它像凸起的山峰直插雲霄,矗立於雲接寺內,構成了塔寺結合,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摩雲塔的四麵塔座,中央均設假門,兩側浮雕化生童子、伎樂人、蓮花、淨瓶等圖像,四角柱上雕金剛力士像,其上為雙層仰蓮座,中間一周刻有密宗法器金剛杵、法輪。塔身四麵各於中央浮雕坐佛一尊,盤腿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座下為馬、孔雀、金翅鳥和象四種生靈,摩雲塔與朝陽市區的北塔均為佛教密宗金剛界之舍利寶塔。坐佛兩側有菩薩、飛天待奉,並刻有八大靈塔及塔銘,是對釋迦牟尼一生主要事跡的概括。塔下的雲接寺(俗稱中寺),地勢險峻奇特,山嵐嫋嫋,雲霧繚繞,故稱雲接寺。這座佛寺,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因摩雲塔基時常被盜,又是海滄、海明兩僧人募建寺院,以保護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