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年間,錢若賡任臨江府的知府。他精明幹練,勤於公務,很有政績,遠近聞名。
一次一個鄉下人到城裏辦事,順便在鄉下拎了一隻鵝準備在城裏賣掉。他進城後,就把鵝寄放到一家旅館裏,並同店主說好,待他辦完事,回來取鵝。店主滿口應承,這鄉下人就放心地去辦事了。可是,等他來到這家旅館討鵝時,那店主卻變了臉,並一口咬定這鄉下人沒在這寄放什麼鵝。鄉下人一聽急了,看到院裏正有四隻鵝在悠閑踱步,他仔細看了看,就指著一隻鵝說:“你怎麼能抵賴呢?這隻鵝就是我的呀。”店主卻耍賴說:“我養了一群鵝,憑什麼說這是你的鵝。”說著,把鄉下人趕出了門。鄉下人很氣憤,又不甘心白白地讓店主把鵝搶去,就大聲同店主講理,可是,他人老實嘴又笨,確實也沒有什麼證據能證明鵝是自己的。鄉下人越想越氣,無可奈何,就去郡府門前擊鼓告狀。
錢若賡完鄉下人的敘述,又看鄉下人老實敦厚、又急又氣的樣子,心裏開始琢磨審理這件案子的方法。
他就下令把那店主和四隻鵝一起帶來。然後把鵝分別關在四個地方,每個地方給鵝配一張紙,一支毛筆,一方硯台,見大家很奇怪,便說,這是讓鵝自己找主人。這一來,大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讓鵝識主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城裏的老百姓,都十分驚奇,覺得這可是件新鮮事,就連差役在內,對知府錢若賡獨特的審案方式,也覺得不可理解。一時間,人們都湧向衙門看熱鬧,議論紛紛。
錢若賡不動聲色,,布置完以後,就退堂用餐去了。
人們都懷疑這鵝案能否斷出來。鄉下人更顯得焦急難耐,他也怕這方法是唬騙自己的,而店主則暗暗竊喜,他想,鵝怎麼能自己招供呢,看你這場戲怎麼收場,這鄉下人的肥鵝我是要定了。看著坐立不安的鄉下人,他不由得得意地笑了。
過了一會,錢若賡派人傳問:“鵝招供了沒有?”差役強忍住笑說:“沒有,大人,沒有一隻鵝招供。”大家一聽,哄堂大笑,隻有錢若賡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仍是不動聲色。
稍後錢若賡走出內室,親自下堂察看鵝的狀況。他觀察之後微笑著說:“它們已經招了。”見大家驚異,他伸手指向一隻鵝,肯定地說:“這就是鄉下人的鵝。”
大家很是疑惑,那個店主心理開始心虛起來,他暗自嘀咕錢若賡怎麼會分辨出自己的鵝和鄉下人的鵝呢。見大家迷惑不解,錢若賡慢條斯理地說:“我並不認識鄉下人的鵝,但是,我知道,鄉下的鵝吃什麼,城裏的鵝又吃什麼。鄉間的鵝大多吃野草,而城裏的鵝大多喂穀子。吃野草的鵝拉出的糞便,顏色發青,而吃穀子的鵝拉出的糞便,顏色發黃,若確定鵝的主人,無須問人,隻看鵝糞便知。”他這麼一說,人們恍然大悟,一致稱讚他的機敏。
店主不得磕頭認錯,承認自己拿了鄉下人的鵝。
簡 評
斷案也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平時的常識善於運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錢若賡是個富有生活經驗的官吏,他能從鵝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上確定鵝之歸屬,這是他深入生活,細心觀察研究生活的結果,從生活中獲取知識,再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就會行動自由,使人變得聰明,處理問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