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喜歡撫琴弄樂。這不僅在富有的人中間流傳,貧苦的人也以此求樂。在一座深山裏,住著一個姓齊的山民。這山民雖然日子過得艱辛,但很有情趣,喜歡音樂。他聽說有一種叫琴的樂器,彈起來聲音很美。於是渴望得到一把琴,聽聽美妙的音樂,並且能學會彈琴。於是他便四處打聽,見人就問琴是什麼形狀。一天,他又碰上了一個從山外來的人,這個人見過琴,就告訴他琴的樣子是前寬後窄,上圓下方;頭高尾低,琴表麵覆蓋著絲弦,用手彈拔,就會演奏出清越優雅的聲音,十分悠揚悅耳。這個姓齊的山民聽了這一段描述,腦子裏就深深地印上了“上圓下方、前寬後窄、頭高尾低”的形象。他高興地對那個人說:“好,我記住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外出辦事,在路上遇上了一背著一種叫築的樂器的人。他眼睛一亮,立刻跑到那人跟前,仔細地打量著“築”,背築的人便取下築來由他觀看。他左瞅右瞧,搖搖頭說:“這琴也不是前寬後窄呀,上圓下方也不對。”他不甘心,又把築翻了個個,看了半天,撓撓頭說“這哪是頭高尾低呀?”手指順著築弦一滑,側耳聽了聽,自言自語地又說:“聲調也不是清越優雅。”盡管他覺得這樂器同別人介紹給他的不一樣,但他仍然堅信這就是他渴慕已久的琴。於是他讓背築的人教他學會這樂器。背築的人經不住他的一再懇求,就接受了他的邀請,做了他的老師。

自此,姓齊的人如願以償,每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下了大功夫練習,清晨,太陽剛出來,他就坐到了築旁鼓築,傍晚,夜幕降臨,他才住手。就這樣,經過三年,水平大大提高,技藝也日臻成熟。自己不免有點沾沾自喜,覺得彈“琴”不過如此而已。

又過了一段日子。有一天,姓齊的人在家裏興致勃勃地鼓築,有一個人從他窗前經過,正是那個向他介紹琴的樣子的人。這個人聽見築聲沒奇怪,但看了看鼓築的人便十分奇怪,他想,這不是一心要學琴的人嗎,怎麼倒鼓起築來了?正愣著,姓齊的也看見了他,不禁洋洋自得地對他說:“你看幾年不見,我彈‘琴’的技術不低了吧。”邊說邊拉他進屋。那人這才清楚姓齊的是求琴習築了。便對他說:“你弄錯了。你彈的這個不是琴,這個叫做築。我告訴過你琴的樣子,這個築和我描述的琴相差太遠了,聲音也不同,琴聲沒有這般嘈雜!”說完,長歎了一口氣。

為使姓齊的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琴,這個人借了一張琴來讓他見識見識,並親自彈撥了一兩支曲子給姓齊的聽,悠揚的琴聲,真像泉水清溪,珠落玉盤,十分悅耳,不料姓齊的聽了樂曲卻緊皺眉頭說:“你不要哄騙我,我彈的才真是琴。”然後,他不等那個人張口,便又說道:“你彈的這聲音平淡無奇,粗糙得如土槌敲土鼓,無味、枯燥。我的‘琴’彈出的聲音如鳳囀鳴,像簫笙齊奏,若燕趙美女迷人的歌聲。我會一直彈著我的“琴”取樂!”那個彈琴的人聽了姓齊的這番話,歎著氣走了。

簡 評

想習琴,卻彈築。齊姓人這份求知的急切心理確是難得的,但是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即使再努力也是南轅北轍了。求琴習築,說明對知識不能先入為主,且要對知識的理解力求探知究竟。囫圇吞棗拿過來就用難免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