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發揚人類文明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職責,隻有我們不斷擴大視野,更新知識,才能認識世界,傳承文明。本書以求知為主題,講述先人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古人認為求知第一是要尊重老師。榜樣如程門立雪的楊時,為不吵醒老師休息,在雪地默默等候數時。

第二,學習應該講究循序漸進,不能隻求一知半解,半途而廢者多不成器。如“一箱破硯”這個故事中的年輕人,學書法卻中途棄學而去,當看見老師給的一箱子破舊硯台,才明白求知之路的艱辛漫長,自己才學不到九牛之一毛,懊悔之餘能幡然醒悟,回去潛心學習書法才得以有所成。榜樣如“紀昌學射”,練習眼神花費三年,練習不眨眼睛花費兩年,不畏懼這份求知過程中的枯燥單調,能堅持下來,能勤學苦練,結果自然不會令人失望。再看“楚人駕船”一知半解,淺嚐輒止。還沒有學到駕船本領就盲目自大。結果被淹沒在風波裏。

第三,求知要注意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光是知道並不代表會做。例如那個看到別人下棋自己就躍躍欲試、指指點點的錢大昕,輪到自己上陣卻慘敗收場。又如愛好讀書的劉生,雖然喜歡讀書,書本可以倒背如流,但是並未有實踐,不管是治軍還是修水利,都缺乏經驗。知識要用才能發揮效用。不僅讀書,還要實踐。才會學有所用。

第四,求知過程要勤奮刻苦,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就自己創造條件。曆史上刻苦勤讀最好的例子莫過於車胤囊螢、孫康映雪,還有後來的鑿壁偷光。都說明一個道理:真正想求取知識的人,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學習。古人的這份勤奮刻苦的精神今天讀來依舊鼓舞萬分。的確,學習是不需要借口的事情。

第五,求知的方法上需要注意融會貫通,懂得用聯係、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死守教條,最終害人害己。“鄭人買履”、“邯鄲學步”、“按圖索驥”都是刻板教條的典型。這些人的榜樣則是“庖丁解牛”:掌握事物知識的規律,按照規律辦事,看到知識之間的聯係,然後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地運用知識,如“畫龍點睛”抓住重點,才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第六,求知講究心態,一份堅持、一份沉穩、一份決心,一種意境。求知不是最終目的。求知的過程也是修煉心態的過程。不為求而求。如“師文學琴”,師文並非為會彈弦而學,而為意境。琴能達意,能表人。也正因為這份求知的心態,才有師文彈琴的與眾不同。這是一份心態。李白年少好玩、逃課,然遇見“鐵杵磨針”遂為這份堅持所震動,終為詩之巔峰。

“詹何釣魚”釣的就是一份沉穩,不疾不徐,不驕不躁,常年如此,這份踏實用在求知上一樣受用。更有“愚公移山”者,下定決心來移山,豈有不成之理。“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愚公的話似乎還尚在耳畔回蕩,他家族老老少少堅實的腳步,步步印在華夏兒女的心理。

這些都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更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讓我們帶著“愚公移山”的決心、改造浮躁的學習心態,秉持嚴謹的態度,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知行合一,為中華文明穩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