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文學之謎2(1 / 3)

第三章世界文學之謎2

《古文觀止》書名是什麼意思

清代人吳楚材、吳調侯兩人編選了一本古文選讀本,定名為《古文觀止》。為什麼定名為《古文觀止》呢?

“觀止”二字出於《左傳》:吳國季劄在魯國觀樂中稱讚說:“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意思是說,這些音樂舞蹈妙極了,其他的就不要再聽再看了。後人以“觀止”稱讚所見事物盡善盡美,無以複加。

《古文觀止》收文上起東周,下至明末,共選輯文章222篇;選材廣泛,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的多方麵的藝術風格。所以,作者認為,他所選輯的文章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出這些文章的水平。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嗎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關於《詩經》的成書,漢代的學者有采詩的說法,在周代,每年春季天子都派人到民間去搜集民歌,然後加以篩選,配上音律,讓樂士為天子演唱。現代研究者認為,《詩經》的成書主要是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助下,搜集民間詩歌,然後經過樂師的篩選、整理、編輯而完成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公卿列士所獻的詩。在漢代還有關於孔子刪詩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古時候的詩本有3000餘篇,孔子刪其重複者,選取其合乎禮義者,最後剩下305篇。

《詩經》本來叫做《詩》或《詩三百》,隻是到了漢代,儒家學者將其奉為六經之一,因此才稱為《詩經》。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詩經》也遭厄運,但由於不少學者都能背誦,在漢代才又整理記敘成書。漢代傳授《詩經》的共有四家: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後來其餘三家所傳之《詩經》漸漸亡佚,隻剩毛萇一家,所以《詩經》又稱《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15國風,有詩160篇;雅包括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風”,就是“土風”、“土樂”的意思,也就是地方樂調之名。從內容上看,國風中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明顯的民歌特色。

“雅”,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樂調,即所謂“官調”,與“風”這樣的土樂,即地方樂調相對而言。而大雅、小雅的區分,也主要是從樂調上講的。

“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祭祀樂章。“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國人(殷商後裔)頌讚祖先功業的頌歌。

《水滸傳》書名是怎麼來的

元朝小說家施耐庵,一麵教書,一麵根據元人話本《張叔夜擒賊》寫作《江湖豪客傳》。幾年後,施耐庵完成了書的創作,他對書中大部分情節感到滿意,隻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他的學生羅貫中建議他把書名改做《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非常高興,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裏‘古公稟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一部偉大的古典名著的書名因此而確定下來。

古希臘神話與古羅馬神話

古希臘神話最初產生於民間,經過幾百年的口頭流傳,然後在《荷馬史詩》等著作中記錄下來。希臘人在奧林匹斯諸神的殿堂裏塑造了12位主神。除了眾神之父宙斯和天後赫拉外,其餘的神也各自有自己的族譜。他們生育繁忙,香火鼎盛,各神還有各自垂直的家庭譜係。

這裏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和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愛情與美貌女神阿弗洛狄忒、太陽神阿波羅等。和別的神話不同,古希臘眾神不僅具有人的形體,而且具有人的感覺,能夠像人一樣思考。他們同人一樣具有欲望,會感到害怕、疼痛等。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希臘已經曆了輝煌的古典時期,羅馬文學才剛剛起步。由於移民及戰俘等因素,促進了兩國的文化往來,也促使了先進的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滲透與影響。具體地講,羅馬本有自己的神話傳說,這種原始神話帶有明顯的“萬物有靈”和拜物教的特點。但在希臘神話的影響下,羅馬神話也很快具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點,許多故事幾乎成為希臘神話的翻版,隻是換上了羅馬神的名字,如宙斯改名為朱比特,赫拉成了尤諾,阿弗洛狄忒成了維納斯。

最早的羅馬文學作品則是希臘文學的譯品和仿作。第一個羅馬作家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前280~前204年)是個希臘俘虜,他把《奧德賽》譯成拉丁文,並將改編過的希臘劇本在羅馬上演。羅馬的書麵文學從此開始。羅馬的戲劇是在羅馬原有民間戲劇的基礎上,接受希臘戲劇的影響發展而來。羅馬的文人史詩亦在很大程度上模仿荷馬史詩。

與豐富多彩的古希臘神話相比,羅馬神話要簡單得多,樸素得多。古羅馬神話包括神的傳說和同神的傳說相關的地方曆史傳說兩部分。古羅馬的神一部分是羅馬及其周圍鄰近部族原有的,一部分是外來的。傳統的羅馬神大多與土地有關。

明朝的江南四才子指的是哪四個人

明朝中葉的江南城市,工商業之發達,經濟文化之繁榮,遠勝前朝各代和同時代的其他地區。文學藝術也隨之產生新趨勢,其代表就是被人們稱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號枝山)、唐寅(號伯虎)、文征明(號衡山)、徐渭(字文長),也稱吳門四才子(因為他們都是蘇州人)。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他們的故事,這裏隻重點講講最有名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詩詞曲賦皆精通,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博覽群書,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征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後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