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3 / 3)

斤江水出交阯編縣,東北至鬱林領方縣東,注於鬱。

《地理誌》雲:芝臨塵縣至領方縣,注於鬱。

容容、夜、糸鹵、湛、乘、牛渚、須無、無濡、營進、皇無、地零、侵離侵離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以太康中分鬱林置。東至臨塵,入鬱。

無會、重瀨、夫省、無變由蒲、王都、融、勇外此皆出晶同郡西,東入於海。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欠轉北也。

右二十水,從江已麵,至日南郡也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陰今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合而言之為崧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為省室,東北為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又雲:山有玉女台,言漢武帝見三仙玉女,因以名台。

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於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

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雲:大山宮小山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所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嶽,在弘時晨華陰縣西南。

古文之敦物山也。

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

王屋山在江東垣縣東北也。

昔黃帝受丹訣於是山也。

太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恒山為背後同,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

大禹鑿其石,平右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嚐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

太嶽山在河東永安縣。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梁木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

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

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汧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

隴山終南山、敦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

西頃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禹貢》中條山也。

嶓塚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

南條山也。

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

鄭玄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餘,似鵽雌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內而鳥外,孔安國曰:共為雌雄,杜彥達曰:同公安部止宿,養子互相哺食用工大乃止。張晏言不相為牝牡,故因以葉山。

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雲:山在鄧林山東,河所入也。

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

縣在姑臧城北三裏裏,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也。其水上承姑成才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逕姑臧縣故城西,東北流,水側有靈淵池。王隱《晉書》曰:漢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增條茂,起學舍,築闕於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門婁,與學闕相望。泉源徙發,重導於,故有靈淵之葉也。澤水又東北流逕馬成東,城即休屠縣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謂之馬城河,又東北與橫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涼州治。《地理風俗記》曰: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遷於冀,晉徙治此。王隱《晉書》曰:涼州有龍形,故曰臥龍城,南北七裏。東西三裏,本匈奴所築也。及張氏之世居也。又增築四城,箱各行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誌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遊增,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宮殿觀門牌號,有綺妝飾,擬中夏也。其水側麵城北流,注馬城河河水又東北,清澗水入焉,俗亦謂之為五澗水也。水出姑成才城東,而西北流注馬城河。河水又與長泉水合,水出姑臧東揟次縣王莽之播德也。西北曆黃沙阜,而東北流注馬城河,又東北逕宣威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平澤、晏然二亭東,又東北逕武威縣故城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置武威縣,武威郡治。王基更名張掖。《地理誌》曰:穀水出姑臧南山,北至威入海,<屍擊>此水流兩分開水北入休屠澤,俗謂之為西海;一水又東逕一百五十裏入豬野。世謂之東海,通謂之都野矣。

△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合黎山也。

△流沙子地在張掖居延東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尚書》所謂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也。亦言出鍾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逕日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言動火之事,發疾經年,故不敢輕近耳。流沙又逕浮渚,曆壑市之國,又芝於鳥山之東,朝雲國,西曆昆山,西南出於過瀛之山。《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逕夏捂工之東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曆員丘不死山之西,入於南海。

△三危山在敦煌縣南。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裏。在鳥鼠山西,即《尚書》所謂竄三苗於三危也。《春秋傳》曰:允姓之奸,居於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並於月氏者也。漢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南七裏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則鳴,有常應。又雲:石鼓山有石鼓,於星為河鼓,星動則石鼓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鳴深則殃君王矣。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漢書》以為瀆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晨盧氏縣東。

是山也。穀水出其林也。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東條山也。

卞和得玉璞於是山,楚王不理,懷壁哭於其下,王後使玉人理之。所謂和氏之玉焉。

△內方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禹貢》注章山也。

△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崧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

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於是得金簡玉字之書。按省玉字。得能水理也。

△九江地在長沙下巂,縣西北,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

△東陵地在廬江江金蘭縣西北,敷淺原地在豫章曆陵縣西。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

《尚書》所謂彭蠡既豬,陽鳥修居也。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於海。

△震澤在吳縣南五十裏。

△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於海。

△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

縣即王莽之猶亭也。《尚書》殛鯀於羽山,謂是山也。山西有羽淵,禹父之所化,其神為黃能以入淵矣。故《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公祝融殺鯀羽郊者也。陶丘在濟陰定陶縣之西南△陶丘,丘再成也。

菏澤在定陶縣東。

△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

△菏水在山陽湖陸縣南。

△蒙山在太山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在山陽钜野縣東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縣北。

《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邳,然則大邳山名右麵地之名也。

△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其一在郫縣西南,皆還入江。

△荊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澨池在南郡已阝縣之北,《尚書》曰:導漢水過三澨,《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陂,故馬融、鄭玄、王蕭、孔安國等,鹹以為三澨,水名也。許慎言:澨者,埤增水邊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傳》曰:文公十有六年,楚軍次於句澨,以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師於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戍敗吳師於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於蓬澨。服虔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亦雲:水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參。而諸儒之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關路,惟鄭玄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界。《經》雲已阝縣北沱,然沱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