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3 / 3)

△又南至枝江縣北鳥失邑,入於沮。

〈地理誌〉曰:〈禹貢〉南條荊山,在臨沮縣之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楊水,注於沔。非也。今漳水於當陽縣一百餘裏而右會沮水也。

○夏水

△夏水出江津,於江陵縣東南。

江津豫章口菹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也。龍門,即郢城之東門也。

△東過華容縣南。

縣故容城矣。〈春秋·魯定公四年〉,許遷於容城是也。北臨中夏水,自縣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穎國。夏水又逕交趾太增胡寵墓北。漢太傳傅廣陪陵,而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塚,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辭。曆範西戎墓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塚在華容縣,樹碑雲是越之範蠡。〈晉太康地記〉盛弘之〈荊州記〉、劉澄之〈記〉,並言在縣之西南。郭仲產言在縣東十裏,檢其碑題雲:故戎令範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詳其人,稱蠡是春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觀其所述,最為究悉,以親逕其地,故違眾說,從而正之。夏水又東,逕監利縣南。晉武帝太康五年立縣。縣土卑下,澤多陂池,西南自州陵東界,逕於雲杜沌是,為雲夢之藪矣。韋昭曰:雲夢在華容縣。按〈春秋〉魯昭公三年,鄭伯如楚,子產備田具,以田不南之夢。郭景純言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杜預雲:枝江縣、交陸縣有雲夢。蓋跨川互隰,兼苞勢廣矣。

△夏水又東,夏楊水注之。水上承楊水於竟陵縣之柘口,東南流與中夏水俁,謂之夏楊水。又東北逕江夏惠懷縣北,而東北注。

△又東至江夏雲杜縣,入於沔。

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別人沔為夏水。原夫夏之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當其決入之所,謂之睹口焉。鄭玄注〈尚書〉滄浪之水,言今謂之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山川記〉雲:夏水,古文以為滄浪,漁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應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勢西南,非〈尚書〉又東之文,餘亦以為非也。自睹口嚇沔水,通兼夏目,而會於江,謂之夏汭也。故〈春秋左傳〉稱吳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預曰:漢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參狼穀,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誌〉曰:出隴西羌道。東南流逕宕昌城東,西北雲天池五百餘裏。羌水又東南,逕宕昌婆川城東而東南注。昔薑維之寇隴右也,聞鍾會入漢中,引遠,知雍州刺史諸葛緒屯橋頭,從孔函穀將出北道。緒邀之此路,維更從北道渡橋頭,入劍閣,緒追之不及。羌水又東南,陽部水注之。水發東北陽部溪,西南逕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東南逕武階城西南,又東南逕葭蘆城西,羊湯水入焉。水出西睇陰平北界湯溪,東南逕北部城北,又東南逕五部城南,東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發也。羌水又逕葭蘆城南,又逕餘城南,又東南左會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全為一水,屈而東南注羌水。羌水又東南流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縣故城九十裏。

△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與漢水合,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又南至墊江縣,東南入於江。

○涪水

△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

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東南流與建始水合,水發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東南流,入於涪。涪水又東南逕江油戍北。鄧艾自陰平景穀步道,懸兵束馬入蜀,逕不油、廣漢者也。涪水又東南逕涪縣西,王莽之統睦矣。臧宮進破涪城,斬公孫恢於涪,自此水上。縣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銀礦,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銀。涪水又東南逕綿竹縣北。臧宮溯涪至平陽,公孫述將王元降,遂拔綿竹。涪水又東南,逕南安郡南,又南與金堂水會,水出廣漢新都縣,東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逕廣漢五成縣,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於江。

△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

小廣魏即廣漢縣也,王莽更名曰廣信也。

○梓潼水

△梓潼水出其縣北界,西南入於涪。

故廣漢郡公孫述心為梓潼郡。劉備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廣漢以北,別為梓潼郡,以峻為守。縣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見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壓五丁及五女,因氏山為五婦山,又曰五婦侯,馳水所出。一曰五婦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導源南逕梓潼縣。王莽改曰子同矣。自縣南逕涪城東,又南入於涪水,謂之五姨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於墊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漢水,亦謂之為內水也。亦謂之為內水也。北逕墊江。昔岑彭與臧宮自江州,從涪水上。公孫戍巤延岑盛兵於沈水。宮左步右騎,夾船而進,熱動山穀,大破岑軍,斬首溺水者萬餘人,水為濁流。沈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也。

○涔水

△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

涔水即鬵水也。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未知定所製矣。義熙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城周七裏,衿澗帶穀,絕壁百尋。北穀口造城東門,傍山尋澗,五裏有餘,盤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趙軍城,鬵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曆其北,北至安陽左入沔,為三水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