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灈水
△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奧山,東過其縣,北入於汝。
縣西北有堂溪城,故房子國。《春秋·定公五年》,吳王闔閭弟夫奔楚,封之於棠溪,太曰吳房也。漢高帝八年,封壯侯楊武為侯國。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燀為堂溪侯。山溪有白羊澗,澗水舊出山羊,漢武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澗,畜牧者禱祀之。俗禁拍物,嚐有羊出水,野母驚撲,自此絕焉。澗水下合灈水。灈東逕灈陽縣故城西,東流入瀙水,亂流逕其縣南。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封吳漢孫旦為侯國。其水又東入於汝水。
○瀙水
△瀙水出潕陰縣東上界山。
《山海經》謂這視水也。郭景純《注》:或曰,視宜為瀙,出葳山,許慎雲;出中陽山,皆山之殊目也。而東與此水合,水出潕陰縣旱山,東北流注瀙。瀙水又東北,殺水出西南大熟之山,東北流入於瀙。瀙水又東,淪水注之,水出宣山,東北流注瀙水。瀙水又東得奧水口,水西出奧山,東入於瀙水也。
△東過吳房縣南,又東過灈陽縣南。
應劭曰:灈水出吳房縣,東入瀙,縣之西北,即兩川之交會也。
△又東過上蔡縣南,東入汝。
○潕水
△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
《山海經》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滎。《經》書扶予者,其山之異名乎?滎水上承赭水,東流,左與西遼水注之,俱導北山,而南流注於滎。滎水又東北,於潕陰縣北左會潕水,其道舟西,不出其縣南。漢以為縣,其故城在山之陽,漢光下建武中,封岑彭為侯國。魏武與張繡戰於宛,馬名絕景,為流矢所中,分傷右臂,引遠潕陰,即是地也。成之東有馬仁陂。郭仲產曰;陂在比陽縣西北五十裏,蓋地百頃,其所周溉田萬頃,隨年變種,境無儉歲,陂水三周其隍,故瀆自隍西南而會於比,潕水不得複逕其南也。潕水又東北,河水注之。水出雉衡山,東南逕建城東,建當為卷,字讀誤耳。《郡國誌》雲:葉縣有卷城。其水又東流入於潕。潕水東北逕於東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也。有溪水出黃城山,東北逕方城。《地理誌》曰:葉縣有方城。郭仲產曰:苦菜、於東之間,有小城,名方城,東臨溪水。尋此城致號之由,當因山以表名也。苦菜即黃城也,及於東,通為方誌矣。世謂之方城山水,東流注潕水。故《聖賢塚墓記》曰:南陽葉邑方誌西有黃城山,是長沮、桀溺耦耕之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屍子曰:楚狂接輿耕於方城,蓋於此也。盛弘之雲: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至瀙水,達比陽界,南北聊聊數百裏。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雲酈縣有故城一麵,未詳裏數,號為長城,好此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裏,北麵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齊桓公雲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郡國誌》曰:葉縣有長城,曰方城,指此城也。潕水又東北,曆舞陽且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樊噲為侯國也。
△又東過西平縣北。
縣故柏國也。《春秋左傳》所謂江、黃、道、柏,方睦於齊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閏。漢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於定國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新亭。晉《太康地理》曰:縣有龍泉水,可以砥礪刀劍,特堅利,故有堅白之論矣,是以龍泉之劍為楚寶也。縣出名金,古有鐵官。
△又東過郾縣南。
郾縣故城去此遠矣,不得過。
△又東過定潁縣北,東入於汝。
漢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縣,置定潁縣。順帝永建元年,以是翟郭鎮為尚書令,封定潁侯,即經邑也。
○溳水
△溳水出蔡陽縣。
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槃基所跨,廣圓一百餘裏。峰曰懸钅句,處平原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夾鄣層峻,岩高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多鍾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曆、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極窮深,而穴內常有風勢,火無能以經久故也。溳水出於其陰,初流淺狹,遠乃寬廣,可以浮舟栰巨川矣。溳水東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於溳,謂之小溳水。而亂流東北,逕上唐縣故城南,本蔡陽之上唐鄉,舊唐侯國。《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兩肅霜馬,子常欲之,旨與,止之三年,唐人竊馬而獻之,子常歸唐侯,是也。溳水又東,均水注之,水出洪山,東北流逕土山北,又東北流入於溳水。溳水又屈而東南流。
△東南過隨縣西縣故隨國矣。《春秋左傳》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者也。楚滅之以為縣。晉下帝太康中立為郡。有溠水出縣西北黃山,南逕氵厥西縣西,又東南,氵厥水入焉。氵厥水出桐柏山之陽。呂忱曰:水在義陽。氵厥水東南逕氵厥西縣西,又東南流入溠,溠水又東南逕隋縣故城西。《春秋·魯壯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於隋,謂此水也。水側麵有斷蛇丘,隋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斷蛇丘。後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出隨城東南,井泉嚐湧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之義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於溳。溳水又會於支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於溳,溳水又逕隋縣南,隋城山北,而東南注。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
隋水出隋郡永是縣東石龍山,西北流,南回,逕永陽縣西,曆橫尾山,即禹貢之陪尾山也。隋水又西南,入於溳。溳水又南,至字陸縣故城西,故鄖城也。因岡為墉,峻不假築。溳水又南逕石岩山北,昔張昌作亂,於共下籠彩鳳以惑眾。晉太安二年,鎮南將軍劉弘遣牙門皮初與張昌戰於清水,昌敗,追斬於江涘。即《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敗楚於柏舉,從之,及於清發,蓋溳水兼清水之目矣。又東南流而右會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縣東北大陽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陽,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東,而南逕三王城東。前漢末,王匡、王鳳、王常所屯,故謂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闕落,不可複識。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謂之大泌水也。又西南流逕杜城西,新市縣治也,《郡國誌》以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這陸縣立又王匡中興初,舉兵於縣,號曰新市兵者也。富水又東南流,於安陸界左合土山水,世謂之章水。水出土山,南逕隋郡平林縣故城西,俗謂之將陂城,與新市接界,故中興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號。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東入於溳。溳水又逕新城南,永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溫築。溳水又會溫水。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淨可愛,靖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奪發,無所得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劉百餘步,冷若寒泉。東南流注於溳水。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不方。東入安陸,注於溳水。
△又東南入於夏。
溳水又南,分為二水,東通灄水,西入於沔,謂之溳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