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第二節克服意識弱點

1讓自己遠離憂慮

每一個人要想應對時代和環境的變化,須隨需應變。以變應變,要求我們具有空杯心態。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提升能力,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故步自封。

空杯就是要把自己“當人看”。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對較弱的地方。也許你在某個行業已經滿腹經綸並十分成功,也許你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技能,但是對於新的環境、新的政策、新的對手,你仍然沒有任何特別。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態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現在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如果你不去領悟,不去感受,不去學習,仍然高枕無憂地躺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之上,那將是很可怕的結局。

學習“空杯”

曾子曰:“將三省吾身”。生活中還流行著一句充滿智慧的哲言:“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很重要,認清自己是非常困難的,否定自己更是難上加難。否定自我需要胸襟、需要坦誠、需要膽魄,需要真正的空杯心態,隻有否定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相傳在很遠的古代,知了是不會飛的。一天,它看見一隻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十分羨慕。它就請大雁教它學飛。大雁高興地答應了。

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知了怕吃苦,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跑東竄西,學得很不認真。大雁給它講怎樣飛,它聽了幾句,就不耐煩地說:知了!知了!大雁讓它多試著飛一飛,它隻飛了幾次,就自滿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大雁一起展翅高飛,可是,它撲騰著翅膀,怎麼也飛不高。

這時候,知了望著大雁在萬裏長空飛翔,十分懊悔自己當初太自滿,沒有努力練習。可是,已經晚了,它隻好歎息道:遲了!遲了!

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這樣的“知了”,就有多少這樣的“遲了”。

空杯心態就是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重整,空過時的,給新知識、新能力的進入留出空間,讓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總是最新;永遠不自滿,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保持身心的活力。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峰,才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過程,最讓人沉醉,因為這個過程,充滿了新奇和挑戰,空杯心態將使你的人生不斷漸入佳境。

昨天正確的東西,今天不見得正確;上一次成功的路徑和方法,可能會成為這一次失敗的原因。不論組織還是個人,不犯錯誤都是美好的願望,犯錯誤才是客觀的現實。受到批評要警惕、警醒,得到讚揚更要警惕、警醒。在鮮花和掌聲麵前,看到差距;在困難和挫折麵前,不失信心。這便是成熟和進步,這便是空杯心態。

“人要有空杯心態,讓自己從學徒的心態開始前行”。如果總是守著自己的半桶水,晃呀晃的,就會陷入孤芳自賞、敝帚自珍的封閉境地,就會成為孤陋寡聞、不思進取的井底之蛙。保持空杯心態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杯子裏原來的水給倒掉。人的大腦就如同電腦一樣,隻有不斷刪除那些過時的知識和經驗,我們才能不斷接受新的東西。否則,你內存有限的大腦和心靈就會被一些無用的垃圾塞滿而死機。

空杯就是經常給自己的心智洗澡。文韜武略的商湯王在他的洗澡盆上寫了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在洗澡的時候,外洗身,內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後“身心舒暢。”我們現在洗澡,隻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時候,還怨這個恨那個。真正的洗澡,應該是外洗身,內洗心,把外在和內在的過時的東西、心靈的雜草、大腦的垃圾等等,通通一洗了之,把身心洗得幹幹淨淨,清清爽爽。

做人就像一隻杯子,你不停地往杯子裏倒水,杯子的容量有限,如果你不把杯子裏的水倒出來,水就會溢出來。人的思想就像隻杯子,裝滿了知識和想法,假如你想要學得到更多的東西,就必須先把自己手中的那半杯水倒掉,真心的用一個屬於自己的空杯,然後才能夠真真正正的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你不拋棄舊的觀念,就無法接受新的東西,所以,做人要空杯一切。

做個“空杯”

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林語堂

(1)清空杯,一切歸零的心態。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人,一旦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工作起來非常熟練,無須接受新的學習,總覺得一些領導、管理、營銷理論也學得差不多了,業務知識在平時的工作中也在不斷地應用,雖然也想著繼續學點東西、不斷充實自己,但是因為有了老的知識——即“杯子中的渾水”,學進去的東西並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好好地運用,然後慢慢地變成了“吃老本”。

殊不知,社會每時每刻都在前進,周圍的環境在不斷變化!如若有了“空杯心態”,大家都把自己完全當成新生,虛心地向周圍的同事、同行、客戶等學習,改變過去對事物的許多看法,調整好積極學習的心態與思維慣性,全麵接受新的知識,我們會進步得更快,也就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競爭社會要求了。

“人要有空杯心態和海綿心態,讓自己從學徒的心態開始前行”。如果總是守著自己的半桶水,晃呀晃的,有相應的成就感,認為“也不過如此”。這個時候產生的成就感一方麵有利於我們增強對學習新事物的信心,但另一方麵值得注意的是,與信心的增強一同滋長的還有我們的浮躁心理和驕傲心態。如此一來,求知欲下降了,自傲心理加強了,學習的動力沒有了,於是便有了半杯水、半桶水,再也無法融進更多的知識。

(2)成功——是失敗之母。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有一次和周穀城談話,毛澤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周穀城回答說:“成功也是失敗之母。”毛澤東思索了一下,說:“你說得好。”

是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人們耳熟能詳,其中的道理也被大多數的人認識和接受,可周穀城卻在領袖麵前翻出新意,並得到毛澤東同誌的肯定,說明成功是失敗之母也有很大的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人們著眼於失敗能給人以啟迪,在未來的實踐中能有的放矢,避免重蹈覆轍,從而迎來成功。

從這個角度上看,經過失敗的人更有希望實現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很大的正確性。可是,當人們取得成功後,誌得意滿,意氣風發,人會放鬆警惕,放棄進取,一旦被對手乘虛而入,失敗轉瞬即至。從這個道理上說,難道不是成功孕育了失敗,成功為失敗之母了嗎?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說過:“對於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來說,其事業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競爭對手,而是來自於他們自身”。方正(香港)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選也告誡,警惕成功是失敗之母。許多失利者,並不是被對手擠垮的,而是被自己的成功衝昏頭腦,以致敗下陣來的。此語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人生沒有永久輝煌,“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成功者首要做到的是頭腦清醒,眼光明亮,像孔子一樣不斷“三省吾身”,從非理性的高處逼降;像唐太宗一樣不斷“三鏡自照”,不斷地矯正人生的航標,從新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做事和做人;像計算器一樣不斷“鍵盤歸零”,展開新的程序,去設計、運算最新最美的圖畫。甩掉成功的包袱,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