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樂器表演3(1 / 3)

第五章樂器表演3

弦鳴樂器的表演練習

二胡

(1)二胡簡介

二胡始於唐朝,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二胡,過去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遊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台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於民間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

(2)演奏技法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騎在琴杆上,拇指略微彎曲,不可豎直地向上翹起,也不可向下彎曲緊捏琴杆。

掌心應成懸空狀,盡量減少虎口與琴杆的接觸麵積,這樣有利於按指的準確,也有利於換把動作或其他技巧練習的敏捷。

整個左手應放鬆,小臂自然下垂,與琴杆大約構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學者持琴時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個左手幾乎與肩構成平麵,這樣不僅難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狀態,按弦、換把等顯得非常被動、死板,運指技法難以提高。

京胡

(1)京胡簡介

清代中葉以來,隨著京劇的形成,在民間傳統拉弦樂器基礎上改製而成。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弦,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19世紀後出現硬弓,20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製。20世紀50年代始用鋼絲弦。

琴杆又稱擔子,全長49厘米。用5節紫竹、白竹製。上方第一二兩節置弦軸,底節插入琴筒,筒裏的杆上開長方形對穿的風口,產生共鳴。琴筒長114厘米,後口直徑43厘米,用毛竹製,前口蒙蛇皮,後敞口。弦軸黃楊或黃檀木製,琴碼竹製,弓子江葦竹製,上拴馬尾,長74厘米。

(2)演奏方法

演奏時坐姿,琴筒置於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於兩弦間拉奏。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於伴奏或獨奏。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其他劇種。

(3)京胡的選購

第一,是聲音要明亮,就是聽起來聲音是亮出來了的,不能有那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第二,是京味濃不濃,主要聽內弦比空弦音高三度和四度的那兩個音,將京胡定好弦後,反複拉這兩個音,這兩個音聽起來京味必須非常濃鬱才能算是音質好的京胡,而且,如果這兩個音的京味濃了,京胡的京味也就濃了。

第三,是要聲音圓潤飽滿結實,主要聽外弦比空弦音高6度、7度和8度的那3個音,如果這3個音聽起來是圓潤飽滿結實的,那麼,京胡的聲音都可以保證是圓潤飽滿結實的了。

高胡

(1)高胡簡介

高胡是高音拉弦樂器,其形、構造、演奏弓法與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等均與二胡相同,隻是琴筒比二胡略小,常用兩腿夾著琴筒的一部分演奏。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製而成的。高胡的產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係。

廣東音樂是流行在我國廣東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起源於當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起初廣東音樂中並沒有高胡這種樂器,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前後,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很快成為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

(2)高胡結構

高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多為圓形,長13厘米,前口外徑86厘米,筒後口不加音窗。一般用鋼絲弦,也有外弦用鋼絲弦,裏弦用絲弦的。

20世紀70年代初,根據橢圓形揚聲器的聲學原理,將高胡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使共鳴頻率範圍寬、音量大。扁圓形琴筒長145厘米,前口長徑103厘米,短徑7厘米,後口長徑113厘米,短徑78厘米。蒙皮改為橫鞔,琴弦適當加粗,琴杆也由圓形杆改為橢扁杆。扁圓筒高胡和扁圓筒二胡配套使用,音質非常和諧統一。對稱扁八方筒高胡,可與對稱扁八方筒二胡一起配套使用,滿足了民族樂隊的需要。

20世紀70年代製成的三弦高胡,琴筒前口呈扁八方,後口為正八方形,琴筒內設喉管,采用立體音窗,新增的一條低音弦使音域向下擴展了5度。可演奏簡單的和弦。

(3)演奏技巧

右手弓法多奏分弓,快速弓法用得較多,奏強拍時多用推弓。左手指法主要有各種滑音和旋律中自由的墊指加花,廣東音樂傳統奏法,左手不用猱弦,而用壓按弦和空弦震音。

在演奏高胡時演奏者兩腿加緊琴筒,用以控製音量及減少噪音。高胡的音色清脆、嘹亮,原是用來伴奏廣東戲劇和演奏廣東小曲的,現在也用於合奏、獨奏。在現代大型民樂隊中,高胡多作為高音樂器。

演奏時一般多用雙膝夾持琴筒,以利於消除雜音。如果在琴碼下方安裝竹質音罩,罩內放置厚呢料類的控製墊,再在後口下方約1/3處加裝一軟質木塊,也能獲得良好的音質。

高胡擅長演奏抒情、活潑、華麗的曲調,是演奏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和伴奏粵劇、潮劇的主要樂器。在民族樂隊中屬高音拉弦樂器,尤宜於演奏裝飾性的華彩樂段。

中胡

(1)中胡簡介

中音二胡的簡稱。民族樂隊中二胡族的中音樂器,在二胡的基礎上改革製成。琴筒較二胡大,琴杆比二胡的稍長,琴弦比二胡弦粗,音色渾厚。二胡的左右手演奏技法都能應用,但中胡左手按音的指距較寬,故演奏起來不如二胡靈活,不宜演奏快速的華彩樂段,也不能撥弦演奏。中胡音色豐滿,寬厚,是民族管弦樂隊不可缺少的樂器,常擔負中音聲部的演奏,也可獨奏或參加重奏。

中胡有龍頭中胡和彎脖中胡兩種。琴筒多為圓形,長15厘米,前口外徑105厘米。也有前口是八方形,後口是圓形的,還有擴音筒中胡。琴杆長83厘米以上。琴筒蒙蟒皮。琴弓長75厘米。琴弦使用絲弦時,外弦用中弦,裏弦用老弦。現在多采用鋼絲弦。

經改革的中胡有扁圓筒中胡和對稱扁八方筒中胡。在民族樂隊中,可與筒形相同的高胡、二胡一起使用。以前的中胡僅適於合奏、伴奏,近年來,製成的擴音筒中胡,放長了琴筒,並將琴筒的後口製成喇叭形,才使中胡成為一件能夠獨奏的樂器。較著名的中胡獨奏曲有《草原上》、《蘇武》等。

(2)中胡定弦與音域

中胡定弦比二胡低一個純4度或純5度,定為g、d或a、e,也有定成比二胡低一個8度的。有效音區在兩個8度以上。所有二胡上的弓、指法,都可用於中胡,把位也相近。因為中胡琴杆長,按音的把位也比較寬,演奏上不如高胡、二胡靈便,所以它不大適合演奏速度較快、串把又很高的曲調。

在樂隊中,中胡的席位和高胡相等,主要起襯托作用,以調整音色和加強音量。是結合高、低音樂器以及弦樂器與管樂器之間的橋梁。樂隊裏有了中胡,能彌補高低音之間的空隙,使整個樂隊的聲音豐滿、雄厚而協調。因此在大型民族樂隊中,中胡就顯得重要。

此外,在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間樂種和越劇音樂伴奏中,中胡也是必不可少的樂器。

(3)撥弦技法

弓毛應避開被撥動的那根琴弦,否則根本撥不出清脆的彈撥聲。撥弦要用指尖,拇指應用指甲,輕巧敏捷的撥動琴弦。如果用指肚在琴弦上的彈壓滑動來求得撥弦聲,就很容易觸動另一琴弦,使撥弦效果顯得渾濁而模糊。

撥弦的時值要準確,這在彈撥和拉撥中顯得猶為重要。撥弦必須用得恰當,不可隨心所欲的濫用。若要使撥弦效果清脆、明亮,除了動作要敏捷、準確外,樂器本身質量、結構以及一些附屬裝置的質量也很重要。一般來說,低檔中胡的撥弦效果是不如高檔中胡理想的。

鋼弦比絲弦的效果好;呈“S”狀的金屬千金比直接用布條、皮條係弦的效果好;鬆節琴碼比其他質料的琴碼效果好,千金距琴碼遠的比近的效果好。要在可能的情況下更換這些附屬裝置,求得較好的拔弦效果。

(4)演奏姿勢

①平腿式

即坐在高度合適的凳子或無靠手的椅子上,兩腿自然平放,腳跟自然著地,大腿與小腿基本相互垂直,大腿形成平麵,琴筒置於左腿上。平腿式能使演奏者身體始終保持穩定,有利於樂器性能的充分發揮。在合奏、齊奏、伴奏等場合一般都采用這種姿勢。

②架腿式

是指演奏者坐在高度合適的凳子或椅子上後,再把左腿架到右腿上,琴筒仍置於左腿根部。由於架腿式使琴筒與身體的接觸麵增大,所以它有利於琴身保持相對穩定,從而減輕了左手持琴的負擔,便於演奏技巧的充分發揮。在獨奏場合一般多采用這種姿勢。

③站立式

是指把左腳搭在稍高一點的凳子、椅子或石塊等東西上,右腳仍直立於地上。站立式可以不受環境、座位等條件限製,但站立式隻能偶爾間用於練琴,在演出中一般不采用這種姿勢。

不論平腿式、架腿式或是站立式,琴筒均應置放於左腿平麵靠近腹部的地方,蒙皮一端略微向右前方偏斜,琴身應保持基本穩定。為便於運指,琴杆可略向左前方傾斜,但不可過分或歪來倒去搖晃不定。

拉奏時上身要自然放鬆,左右肩應保持基本平衡,頭要端正,麵部要有表情,身子可根據樂曲感情和演奏需要做輕微的有韻律的擺動,但切不可誇張、過分,做出那種躬腰駝背,搖頭晃腦的姿態,或神情過於緊張,造成聳肩咧嘴,頭部偏斜的不自然現象。

革胡

革胡是胡琴類的低音拉弦樂器,20世紀50年代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實踐後,在保留胡琴類樂器基本音色和造形的基礎上,結合西方提琴類樂器的發音結構研製而成。革胡初期有小、中、大及低音革胡4種,後經過不斷的改革,無論在音色、外形等都有所改善,大大豐富了民族樂隊的低音域。

革胡由圓形和橫置的木製琴筒組成,一端蒙有蟒蛇皮,用杠杆式琴碼架起弦線,張弦4根。

革胡的音色堅韌響亮,音域寬廣,約有3個8度。革胡以琴弓在弦外拉奏發聲,或用右手手指撥弦彈奏。音色變化大致與二胡相同。革胡多負責演奏樂曲中的中低音聲部,可演奏各種雙音、和弦,而且適應任何轉調。革胡在合奏時,有增強音響厚度、豐富和聲效果的作用。

革胡的演奏技巧分為右手和左手技巧。右手主要是弓法技巧,有慢弓、快弓、分弓、連弓、斷弓、頓弓、跳弓、抖弓等。由於革胡的琴箱較大、琴弦較長,餘音也較長,因此也不時會以撥弦的方式演奏。至於左手的技巧則主要有泛音、顫音、打音和滑音等。由於革胡的指位距離比較寬,因此,不適宜演奏過快的音符或者是過多的加花演奏。

四胡

(1)四胡簡介

四胡,拉弦樂器。又稱四弦、二夾弦。源於古代奚琴。宋代陳暘《樂書》:“奚琴本胡樂也。”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清代《律呂正義後編》:“提琴,四弦,與阮鹹相似,其實也奚琴之類也。”流行於內蒙古、東北和華北各省區。

四胡由共鳴筒、琴頭、琴杆、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流行於漢族地區的四胡,有大、中、小3種規格,共鳴筒有銅製和木製兩種。

(2)四胡演奏

演奏低音四胡時,將琴筒置於左腿根部,琴頭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用於伴奏時,主要用左手食指、無名指第二關節處按弦,有時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來代替按弦,還不時從弦下彈弦,小指多用來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顫音等技巧。右手常用中弓部位演奏,並用弓杆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襯托曲調的熱烈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