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淺談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 3)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存在問題

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性質和政治方向,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應遵循的原則:第一,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第二,突出新時代的特征;第三,遵循當代青年大學生政治思想品格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民辦高校發展20年的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民辦高校的重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足以證明這一點。但是,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上來看,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願望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是:

(一)空洞的說教

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把握的不準,了解不深不細,特別是對他們在心理上的逆反性、思維上的求異性的特征認識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少特色、少情感,籠統要求、可操作性差,而隻是空洞地說教。

(二)方法簡單

習慣於沿襲舊的教育模式,上課、做練習、考試、檢查,而少循循善誘;沒有通過知識的掌握、態度的形成、能力的鍛煉和好習慣的培養進行教育;沒有抓住實踐感悟、體驗和觸動,就無法真正完成思想教育的全過程。在方法上還未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還沒有把許多反映市場經濟要求,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要求和黨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等內容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體係中來;未能堅持時代前進的步伐,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實踐性。

(三)教材陳舊

民辦高校雖然對“兩課”教材作了一些修改、增補,但是,這些材料還沒有形成科學性、係統性、穩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體係。

思想教育缺乏分階段性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和環環相扣。教材還未形成多樣化、超前型的穩定結構。

(四)黨組織的優勢發揮不夠充分

重視研究,分析不夠;還沒有真正充分發揮黨組織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有些單位的責任落得還不夠實;出了問題抓得緊,問題過後抓得鬆的現象還存在;還不適應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對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認識不足,措施不夠得力。

三、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內容體係構建

(一)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的核心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開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曆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使廣大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的重點

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曆史前進的強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大學生如果不具備愛國主義感情,不提高愛國主義覺悟,也很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很難成為適應時代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愛國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對國家的感情,而應是一種基本社會道德規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必然要求和思想體現,民辦高等教育要運用國情資料不斷擴大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把民族精神教育與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吸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造能力,把愛國主義帶進教學、育人的全過程,愛國主義教育才能落在實處。

(三)道德傳統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的基礎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青年學生的精神食糧。它能夠供給大學生豐富的精神養料,使大學生自覺追求真、善、美。當代大學生僅有與市場相適應的價值觀念、精神品質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具有反映社會變革轉型和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用具有中華民族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要求培養青年學生,使他們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