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屆國際衛生大會首次提出“心理健康”這一概念並賦予它以解釋。大會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狀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界定:真正的心理健康者,應該是其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精神生活無比充實,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人生價值完全能夠體現的人。現在的界定:心理健康實際意味著自我的平衡和自我環境的平衡。個體心理內部的平衡即自我的平衡。個體平衡過程由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及意誌行為過程組成。
從定義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心理健康”這一概念在內涵上包括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三個要點:其一是心境處於內外平衡的最佳狀態,即智力正常、思維有序、情緒穩定、喜怒有常、行為有矩、適應社會、精力充沛、人際協調;其二,這一狀態是認識、情緒、情感、意誌處於相對穩定的發展過程;其三,從結果上看,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大學生處於受教育時期,心理尚不成熟,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於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於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其次,有利於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求知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麵的困惑。
再次,有利於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德、智、體全麵發展。
最後,有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杜絕馬加爵悲劇重演。馬加爵心胸狹窄、內向封閉,潛在著自卑,加之缺乏疏導心理障礙,最終使他走上犯罪道路,這個教訓一定要汲取。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透析
據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衛生問題,其中女生的心理衛生差於男生,農村學生差於城市學生,來自邊遠山區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最高,為19%。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誘因和表現。一是家庭和學校都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如今不少家庭都圍著孩子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物質上的滿足感使孩子從未有過挫折感,不知道關心他人,做事沒有責任心,與人相處不知道忍讓,沒有克服困難的精神,在性格上造成很大的缺陷。據調查,獨生子女中有30%有適應能力障礙。進入大學後,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指揮下,性格上的缺陷不僅沒有消除甚至還發展了,導致心理疾病。
二是對網絡的依賴性增強,甚至得上了網癮。事物都有兩重性,網絡也是這樣,它一方麵給人類帶來了進步,人們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另一方麵又產生了負麵影響,連續上網又易上癮,迷失於虛擬世界,影響了大學生正常認識、情感和心理定位,導致舉止失常、精神恍惚、性格怪異等。
三是角色轉換與適應不順利所造成的心理壓力。進入大學後,一些學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加之調整不及時,這樣便產生了諸如失落、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四是學習與生活壓力。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這樣易產生強迫、焦慮、不安、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
五是思想工作不到位,缺乏溝通渠道。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生命的尊嚴,都渴望過得更好,我們要用心去交流,用靈魂走進我們身邊那些心理有障礙的人。
六是情感困惑和危機。對心理發育與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對性的強烈渴望與自我道德規範的衝突所導致的心理矛盾與痛苦;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等都可能造成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