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民辦高校生源多為落榜生,高分學生少,部分學生中學時期基礎差、紀律性差、自我約束力差。在大學不適應嚴格管理和紀律約束,學習無多大興趣,遲到、曠課,不請假外出上夜網時有發生,在宿舍打牌、賭博、酗酒、打架等。
由此可見,麵對這些複雜、新型的一代,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以往的陳舊模式上,要求我們把握形勢,不斷創新,這才是我們每個西京人,特別是一線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做思想政治工作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首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實施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前提。輔導員是實施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直接組織者和實踐者,輔導員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著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好壞。輔導員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業務、心理、身體等方麵,其中思想道德素質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具體地講,就是表現在輔導員對教育、對學生、對同事、對家長和對學生的態度上,輔導員不僅要有一顆愛心,還要有淵博的知識,與時俱進的能力,更要有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責任心,才能勇於麵對不斷變化的情況,不斷探索進取,切實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一個思想道德素質高的輔導員,更加強調學生的獨立人格,鼓勵學生學會自信,他認可容納學生學會自愛、自尊、有主見,始終把學生的人格尊嚴放在第一位,在尊師愛生問題上,首先考慮的是“愛”,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學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況。願意聽取學生的不同意見,在學生有意或無意中頂撞、傷害自己時,能理智對待,慎重調查,冷靜分析,正確解決,決不輕易發脾氣罵人。但是,一個思想道德素質高的輔導員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善於學習。據筆者了解,在某些院、係班級的個別輔導員,工作方法粗暴簡單,遇事在班會上謾罵學生,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有的在班級量化考核被處罰的情況下變相處罰學生、疏遠學生等,雖然意識到這些行為和做法是錯誤的,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輔導員控製不了自己。這些現象反映了個別輔導員沒有真正理解我們“三個一切”辦學理念的內涵。這就說明了有些輔導員還沒有理解思想道德準則,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還有偏差。實踐證明,高校輔導員對待學生態度的好壞取決於輔導員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並有所創新的前提。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備創新精神和實施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別於其他職業的最大特點,就是直接麵對的是一群充滿知識渴求、可塑性極大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個性各不相同、家庭背景不相同、地域生活有差異,而且思想變動大,對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滿好奇。輔導員作為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其工作對象是18-22歲之間的一群大學生,重點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的成長最為密切相關的老師,其言行舉止不僅反映著自身師德水平的高低,而且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政治工作不僅重言傳,更重身教;不僅要重理論,更要重實踐;輔導員不僅要敬業愛生,加強自身修養,更要身體力行,以自己的思想創新意識和實際行為,在德、智、體、能、美等方麵來教育輔導影響學生,使在校大學生迅速成熟、成長起來。
其次,轉變教育觀念和豐富教學內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關鍵。教育部前幾年就下文,在中、小學開展素質教育,但各地、各校開展的效果差異很大。據筆者了解,當前為了爭生源、爭眼前利益,在高中教育階段仍然是重成績、重升學率,不太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的客體,而忽略了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進入大學後,我們的教育觀念要及時轉變,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在這方麵任校長很重視,成立了專門領導管理培訓機構,製定了一係列管理製度,做到規範化管理,以院、係為重點,結合專業特點對學生進行技能取證培訓。並結合就業工作,根據市場需求,學生特點設置培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短時間內在校就可獲得2-4個技能證書,在就業市場日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校就業率近三年幾乎達到100%,列全省兄弟院校第一。西京學院是率先在全國開展大學生素質雙證教育的院校,從重視學生知識的傳授轉到對能力的培養等。任校長舍得投入6000多萬完善教學設備和實訓儀器設備、廠地、實驗中心,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成為一專多能、多能多證的應用型複合人才。使西京學院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所以教育的內容必須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按照社會和時代的新需求,選擇教育內容,拓展教育內容的範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時代。因此,我校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針對青年學生的特點融入了豐富的內容,軍訓教育,校紀校規教育,有專題性的教育,關心他人、學會相處及人際溝通等方麵教育。在當前,我們還必須豐富對學生的法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競爭意識教育、挫折教育等新的教育內容。這樣,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方式就呈現出更加多樣化,從而改變過去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片麵發展”變為“全麵發展”,由“傳統人才”變為“現代意識的人才”,更加適應社會,更好地為社會所吸納。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的創新上,我們還要處理好兩個關係:一是正確處理好“個性”和“創造性”的關係。以往,我們眼裏的好學生是聰明、好學、上進、能幹、聽話的學生,麵對那些標新立異、個性強的學生則頗多微詞,認為他們“不成熟”、“愛出風頭”、“好找麻煩”,因而往往把他們當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對象。這種觀念忽略了人才的創造特征,有意無意中抑製了學生創造火花的迸發,影響了創新精神賴以生存的氛圍。二是正確處理好“個性發展”與“團隊精神”的關係。高校學生中如果過分強調集體的作用和團隊精神,而忽視個性發展、個人能力的發揮,將不利於發揮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個性發展,而忽視集體的作用和力量,將會導致學生以“我”為核心,養成個人高於一切的習慣,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