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學生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知行統一,敢於擔當社會責任
美國社會學家A·英格爾斯在《走向現代化》一書中指出:
“一個國家,隻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否則,高速穩定的經濟發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會得以實現,即使經濟已經開始起飛,也不會持續長久。”如今的社會,許多人把受過高等教育或自學成才、掌握著一定文化知識的人視為“有文化”的人。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麵的,“有文化”的人應該是既有文化知識又有人文精神的人,是具有追求真理、明辨是非、道德勇氣、敢於擔當社會責任的人。許多人表麵上看似“有文化”的人,實際上知道的並不多,隻會滿嘴詞語,卻不求甚解,更不付諸行動,看待問題沒有是非概念,更沒有個人思考。還有些人把一些技術性的知識,把僅僅是識文斷字稱為有知,稱為文化,以致誤導了社會,結果是製造出不少無思想無人文的“高學曆野蠻人”,其實高學曆並不等於高文化,文化是蘊涵思想的!所以我們在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使他們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明白社會與人生的大事大理,關注社會現實,思索社會問題,勇於承擔起匡正社會、扶助正良的社會責任,時刻準備為社會奉獻;追求真理、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知行統一,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一切。
五、教育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社會、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培養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
大學生能否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迎接各種挑戰,能否用冷靜、現實的態度去看待社會上和學校裏存在的不和諧因素、不公平現象,考驗著他們的心理素質。從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來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參加社會實踐是主要途經。他們通過對思想政治工作者傳遞的教育信息的理解、分析與接受,從而形成他們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必須滿足大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外在到心理的需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從構建和諧社會、調動大學生成才報國的高度,根據心理需要組織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比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運用目標激勵這一工作方法時,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利用心理測試與谘詢等現代心理科學技術給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便捷和優勢,大力倡導公平、正義、寬容的社會理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發揮長處,合理競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通過運用這些科技手段和心理谘詢的方法為高校學生提供思想服務,想方設法地減輕他們考研、就業的心理壓力。運用目標激勵的方法,鼓勵他們實事求是分析情況,找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堅定信心,戰勝自我,力求取得最佳學習和工作效果。
六、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促進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發展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正因為如此,才能滿足社會各種事業的發展。而人的素質,由於先天條件和後天發展的差異,也是各具特色的,有著各自的特點和發展潛能,正因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個性,才能滿足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需求。清代的思想家、大詩人龔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觀念,應該對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示。不拘一格,就是要全方位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天賦,因勢利導地加以發掘,啟發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造就出各具風采的時代新人,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那麼,如何注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呢?
首先,要有思想觀念的轉變。要認識到學生是各具個性的,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異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於這一出發點,對學生的教育,也應該而且必須具有靈活性,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地提出不同的要求。要保護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引導他們發展自己的特長和天賦。我們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改變那種“以分取人”的陳舊教育思想,樹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新的教育觀念。
其二,創造學生個性發展的氛圍和條件。素質教育是以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為前提的,人的身心發展表現為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麵,我們要兼顧人的身心發展這兩個方麵的基本規律,在抓好基礎教育的過程中,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不能因為其某些學科的成績不理想,而扼殺了他們在其他方麵的成就。同時,在學校教育中,要創造“副科不副”的氛圍,讓那些確有特長的學生“英雄有用武之地”,學校要開設各類選修課程,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組織科學研究興趣小組,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其三,提高師資素質,適應個性教育。我們的教師可能自身素質上存在著缺乏個性化的問題。因而要發現、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多樣化的人才,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特別要提高發展自己的個性素質,做到“一專多能”。現在的教師除了要精通自己的專業,還應該涉獵相關的專業甚至其他領域,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張德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