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雨田在第一天正式上課時發現了一個女生就在他座位的前麵,雖然這和自習室差不多的教室是隨便坐的,但是由於南門雨田的強迫症在第一次選擇座位之後便不想更換,於是乎他發現了她——李紫涵。
2014年我國國家教育部開始宣布開始實行高考改革,但是換湯不換藥。在2017年真正實行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太好的效果,反而由於與初中的反差太大讓學生種種不適應。
到2023年高考改革基本完畢,但由於不變的教育體製以及越來越脆弱的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導致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學生因學習的壓力自殺身亡。
在自殺學生數字不斷攀升的時候,教育部門迫於輿論的壓力開始減少學生們的課程。但一些家長確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學校課程少而考不上好的大學,這些家長開始給政府施加壓力,讓政府加課。
就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國家領導人當機立斷,廢除高考製度。
頓時世界嘩然。
在高考製度廢除之後出台了一項新的政策,那就是一大學為中心開展教育事業,此時中學才真正成為了為大學輸送人才的“基地”。
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大學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進行招生,每年暑假前大學都要進行宣傳,然後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同的考試。
而中學生們則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學習,或者根據自己喜歡的學校進行學習,因為喜歡,所以比強迫學得輕鬆、快樂,因此學習的壓力也大大減小。
不過這種中學的上課模式並不是與西方完全相同,西方教學是學生自己選擇老師,走進老師的教室進行上課,而中國則是先分班,然後有一個班主任老師負責管理學生們的日常,然後早上四節課,下午三節課。
上午是八點上課,每節課四十分鍾,課間二十分鍾,前兩節課是學生自己去找自己需要上的課上課,然後則是自習課,自習過後便自己去上最後一節課。下午類似,兩節課後自習,然後學生可以選擇是留在學校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或者自習還是回家。
為了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時間,學校的課外活動是可以選擇不參加的。而在學校的每一年都是可以參加大學的招生考試,隻要分數足夠就可以直接進去大學,當然選擇這樣做是為了滿足那些喜歡讓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和看不慣自己孩子閑著不學習的那種家長。
因為學校學習的隻是並不是很難,所以學生學起來也是比較輕鬆的,因此學生們便有了自己的時間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但是有些家長看不慣自己的孩子“不學習”,隻要不是在看書寫試卷就覺得他們學不好,考不了高分,上不了好的大學,便一刻也不停地督促這些學生學習。
但是,因為學校所教授的東西並不是很難,在所有的知識都學會了再也無法進步半寸的時候,補習班出現了,這些家長會選擇讓自己的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然後提前接受之後才能學習的知識,等全部學習完畢的時候便學無可進,此時大學的招生考試便出現了。
當然,這樣的家長畢竟不多,但也不少,於是乎每年都會有5%~20%的學生選擇跳級或者提前進入高校。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而那些跳級的由於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在這個小型社會裏處處碰壁,生活艱難,但一些家長還是義無反顧的讓孩子這樣做,最終導致社會上出現很多心誌不健全的人,比如今天南門雨田就遇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