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華
什麼是日記?日記就是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到的事情的記錄,有的兼記對這些事情的感受。
寫日記,自古有之,如黃庭堅的《宜州家乘》、陸遊的《入蜀記》、袁中道的《遊居柿錄》、葉紹袁的《甲行日注》,它們或敘事,或抒情;或簡短,或瑣細;或覽山川之勝,或記詩文唱和。真實地記錄了作者某一人生階段的行狀,袒露了平素難以為人所知的心跡。
然而,在極“左”和“文化大革命”年代,用一位老師的話來說:“我以前也寫日記,但想不到日記成了人家整我的鐵證。於是,我再也不記日記了。”用作家張曼菱的話來說:“每當搬家遷室,必像查賊剿寇一般,要將餘紙剩墨搜得一幹二淨。這恐怕是兩三代人的悲劇了。活著,隻是活著,而不能有心靈的記載。”
直到粉碎“四人幫”,才有人提出:失去記憶的人和民族是可怕可悲的。
我之所以要說這些,是由於讀了成老師的《我的日記選》有感而發。
當然,成老師的日記選,並非她生活的全部,基本上是“校長日記”,教學日記,教壇日記。但所記內容,同樣是“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有的兼記這些事情的感受”,其中,當然也有心靈的記載。
成老師的《我的日記選》,沒有按原來的時序排列,而是按內容從橫的方麵歸類,分成五輯,即校長篇、教師篇、修德篇、愛心篇和學習篇。每一輯都有各自的主題,讀後,給我們以不同的啟迪。
如“校長篇”。我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前不久舉辦的全國推進學校教學信息化校長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也表示:有一位好校長,就會有一所好學校,有一位具備良好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校長,就有一所高水平的學校。當然,這是從“領頭雁”的角度上來說,如果隻靠一個校長,就是塊好鐵,也打不出多少釘,校長還要學會用人。用人之道應該是:發現光環,網羅賢才;把握平衡,力求穩定;促成競爭,力創佳績。於是,有人提出,校長應該牢記十抓,即:貫徹方針抓班子,辦學之本抓教師,隊伍建設抓優化,推動工作抓骨幹,常規管理抓落實,教育工作抓示範,教學過程抓質量,後勤工作抓服務,基本建設抓合格,穩定秩序抓治安。這十抓抓好了,當校長才能當出點名堂。可見,校長難當也,必須學會擔當,必須培養“士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抱負和情懷。
從《我的日記選》的全部內容來看,成老師還是有這樣的使命感、抱負和情懷的。如“校長篇”的首則日記《我當校長的幾點做法和體會》,就談到了她如何“抓領導班子建設的”,如何“抓教師隊伍的提高”的,如何“抓管理製度的改革”的,不是坐而論道,而是“用事實說話”,不能不令人佩服,令人矚目。正因為他在校長的崗位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所以才收到省教育廳中教處的充分肯定,她不但出席了全省模範校長會議,作了交流發言,而且被評為全省中學模範校長,可喜可賀。
再如“教師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所以,1978年,鄧小平同誌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作出指示:“要提高人民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不但學生應該尊重老師,整個社會都應該尊重教師。”因為,教師擔負著為社會發展、曆史進步、人類幸福而培育人才的重任。人民教師的職業,不但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也是最美的職業。於是,才有了新世紀迎來的第一個教師節;於是,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老師們鄭重地承諾:我宣誓:我立誌做一名人民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一身正氣,敬業愛生,因材施教,以德育人,樂於奉獻,善於創新,不斷進取,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奮鬥終生。於是,在第一個教師節受表彰的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發出了倡議,倡議大家做“三個代表”的實踐者,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力行者,做師德風範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