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引導學生學習《弟子規》(1 / 1)

眾成中學師生學習《弟子規》是文水中學著名化學教師、中層領導李春陽建議並牽線的。學習《弟子規》以後,震動大,反響也大。

和同行好友李春陽相遇是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清晨。文水中學大操場上,剛剛結束早跑的學生們,穿著一色的校服,排著整齊的隊伍,秩序井然地奔跑在回學校的路上。不遠處,看見李老師還是那麼年青、漂亮、瀟灑。“好一個美男子”我自言自語。他回頭時,看見了我,便急急地迎我而來。一見麵,我無不羨慕地說:“又當班主任了,你還是那麼朝氣勃勃。文中的學生學習成績比眾成的學生好,品質行為素質也高,一定好管理吧。”出乎意料的是他歎了一口氣“也很棘手。”在我沉思片刻間,見他又有一種抑製不住的興奮,“現在好多了,班級變化較大。”為了索取他教育管理班級的靈丹妙藥,我提出次日晨練時,傾聽他傳經送寶。

李春陽老師經驗中的精髓,則是他看到學生們聽了學校組織的《弟子規》宣講以後,震動較大,使他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於是他便借此東風,在以後的日子裏,每天用5~10分鍾時間,讓學生集體朗讀或集體背誦《弟子規》。在學生們漸知、漸醒、漸行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倡導的真、善、美由量變達到了質量。一個好的班集體形成了。

是呀,《弟子規》是我國古代聖賢對學生的訓示,何不拿來我用,以優秀傳統文化孕育學生的道德素養呢?

今年9月份開學不久,在李老師牽線下,山西青年報社的呂清海老師為我校師生十分精彩地宣講了《弟子規》。

那是在一個秋意盎然的下午,太陽光雖西斜而氣溫宜人。全校師生雲集在大操場上,聆聽呂老師的專題講座。會場氣氛十分動人。台上呂老師站立著,不時移動腳步,以姿勢助說話。他的講話,抑、揚、頓、挫、聲情並茂、鏗鏘有力。於理——哲理深刻;於事——事例典型;於人——呼喚心靈,點燃激情。

曆時兩個多小時的會議,台下2千餘名師生,時而鴉雀無聲,時而掌聲雷鳴。這是呂老師的演講藝術和《弟子規》的魅力所至。

會後,學校班主任老師們也借此東風,在學生中開展了一係列的學習、踐行活動。有的購買有關《弟子規》的書籍,有的借助網絡搜索有關《弟子規》的資料。學生們有的寫,有的抄,有的讀,有的背,有的聽老師講解,有的請老師釋難。飯前飯後課餘時間互相討論互相切磋,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班主任老師們還召開了主題班會、故事會、演講會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深層次地認識《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傳世文化的經典,讓同學們品味五千年美麗文化的沉澱。引導學生深層次地認識《弟子規》是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它和《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在內涵上有著本質上的密切聯係。

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踐行。

高二(66班)學生趙藝欣說:“一個人如果隻有才華,而沒有好的品質,就會像花瓶裏栽的花,因為沒有根,盡管看起來漂亮,但過不了幾天就會枯萎。而《弟子規》教給我們如何做人,是我們紮好德育最好的根。”

高二(60班)學生張秋蓉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媽媽,我曾一度認為,我隻不過是你手中的一顆棋子,你想怎麼擺放就怎麼擺放。基於這種錯誤認識,常常因為一件小事,你嘮叨我頂撞,你讓往東我偏要往西,因而鬧得不歡而散。最近,班主任老師組織我們學習了《弟子規》,我恍然大悟,才知道是我錯了。‘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細細咀嚼,使我明白了事情雖小,也不能任意而為,如果擅作主張,就容易出錯了,讓父母擔心,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為。媽媽,請原諒女兒的無知……”

家長張先生反映說:“我兒子今天中午下學回到家,非要把我們的被褥搬到正房(北屋),而把他的東西全部移到南房。他念道《弟子規》裏寫著‘冬則暖,夏則清’,過去都是爸媽關心我,冬天怕我冷讓我暖和住正房,夏天怕我熱讓我涼爽住南房。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倒過來,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百善孝為先嘛!”

老師們也反映,見了老師打招呼的學生多了,說話恭敬的學生多了。班主任老師反映,值日打掃爭先恐後的學生多了,互相幫助克服困難的多了,家長電話報喜的多了,學習氣氛更濃了……的確,學校出現了空前未有的整體好形象。

2012年11月8日,學校舉行了《弟子規》演講賽,又把《弟子規》的學習推向一個更高更新的熱潮。

附部分演講稿作為資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