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代起對魯迅先生就十分敬仰。一見魯迅先生的文章或關於魯迅先生事跡的報道就感到格外親切。正全神貫注地精讀4月14日德育報上刊登的“為別人想得多”這篇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時,突然耳邊響起像爆炸一樣的聲音。手裏還攥著報紙就急忙跑出辦公室。
這時候,隻見好幾個教室裏的學生從窗戶上探出頭來觀望,有兩個班的老師停下課走出來向4班方向張望。我三步並作兩步,走進4班教室。原來,這節課是學生自主自習時間,本來4班學生的自覺紀律就差,而班主任老師因病缺席,這節課的秩序就可想而知了。
突然靈感一動——這是一篇好教材啊!於是,我立刻走進4班隨手舉起報紙,便聲音洪亮富有感情地給學生慢慢讀起來——
一次魯迅先生伏案工作了十來個小時,剛脫衣服躺下,西屋周家的幫工王媽和俞家的幫工齊媽爭吵起來,鬧得魯迅整夜沒合眼,第二天筋疲力盡生病了。
有人對魯迅先生說:“你隻要大聲咳嗽一聲,他們就不吵了。”先生搖搖頭:“女人吵嘴,彼此心裏有氣,若製止,雖然不會再吵,但胸中的悶氣不去掉,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睡不著,不如我一個人睡不著,所以,還是讓她們吵一吵,等話說清了,心裏的氣也就消了。”
樸實的話語體現著先生替他人著想的美好心靈。其實,先生經常替別人著想。看到父親被庸醫所害,他立誌學醫,解除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的痛苦;在日本看電影,電影裏不少中國人麵對同胞遭屠殺卻非常漠然、麻木,他毅然棄醫從文,決心用筆喚醒人們沉睡的心靈,引導民眾為個人的自由與民族的獨立努力奮鬥。為了這一崇高的目標,魯迅先生一生超負荷地工作著,白天忙於各種事務,夜晚挑燈奮筆疾書。先生過世前的那一年,晚上寫作時常常咳嗽不斷,女傭阿三勸他休息,他倒常常叫阿三早點睡。
正如魯迅的侄女在一篇文章中所寫的那樣,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從魯迅先生的故事聯想到我們自己,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常常為別人著想?同學之間有沒有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師生之間有沒有相互理解、換位思考?對父母長輩的關愛是報以感激還是覺得他們嘮叨瑣碎?
為別人想得多,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更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無私的品質。孔子說:“仁者愛人”,仁就是寬厚,愛人就是為別人著想,關愛他人。
4班全體同學在鴉雀無聲中聽完我讀報。4班,從未有過的鴉雀無聲!
201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