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句鼓勵的話、賞識的話,會使人揚帆啟程;然而一句否定的話,會撲滅一個人心中的火焰。
一位作家回憶說,他上小學時就有長大後當一名作家的夢想。而他小學的班主任語文老師說:“你錯別字亂竄,連個通順的句子也寫不出來,還想當作家?”於是他心灰意冷,再不想學習語文了。
上了初中,他的語文老師是一位慈祥可親的女老師,柔和地對他說:“你的作文立意新穎,選材也好,是塊寫作的料,如果能把錯別字消滅了,把句子理順了,長大後準能當名作家。”於是他心中當作家的這團火又點燃起來。
他每次作文按老師的意見寫了再改,改了再寫。直至高中階段,對語文、對日記和作文的寫作都情有獨鍾,終於在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職業作家。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間在鬆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誌。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賞識這位小作者。他四處打聽作者的情況,最後得知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喪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長大的。屠格涅夫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這位作者的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子:“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裏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讚你。他說:‘這位年輕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估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驚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的寂寥,並無當作家的妄念。由於得到了名家屠格涅夫的賞識,竟一下子點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了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這兩個例子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那就是要學會去賞識別人,特別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如此。
在中小學教育工作中,校長應該學會賞識教師,教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
學會賞識,要求校長和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隻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從大局出發,考慮整體利益,才能挖掘並珍惜每個人的點滴之長。
學會賞識,要求校長和教師都要認真讀書,與時俱進,增長學識。隻有具備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廣博的知識,才能形成賞識別人的心態和能力。
學會賞識,要求校長和教師要修煉思維,做到思維開闊、深刻、靈活、獨到,尤其要善於變換思維角度,換位思考。作為校長,隻有善於換位思考,多從教師自身角度體驗揣摩,才能發現教師潛在的優勢和特長。作為教師,隻有把自己放在學生的環境中去想問題,才能發現學生的優點。
學會賞識,要求校長和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質,修煉良好的心態,這樣才能在各種場合,麵對各種情況,有較強的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的能力,避免有意無意地傷害教師、傷害學生。才能在教師、學生取得成績時,送去內心的祝福,分享其中的喜悅。
讓我們學會賞識別人,點亮他們心中的明燈!
2006年8月10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