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血壓的早期預防1-1(1 / 3)

第一章高血壓的早期預防1-1

一、高血壓的發病機理

血壓和血壓測量

所謂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所產生的壓力。血壓分為動脈壓和靜脈壓,我們所說的血壓是指動脈壓。動脈壓又分收縮壓與舒張壓。當心髒收縮時,血液流入大動脈,衝擊動脈管壁。這時的動脈壓力最高,稱為收縮壓;當心髒舒張時,動脈內壓力最低,稱為舒張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差值,稱為脈壓。脈壓平均為20~40毫米汞柱(4~53千帕)。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如休息和運動、安靜和激動、空腹和飽餐、早晨和晚間,血壓數值常有一定的波動,一般是前者的血壓比較低。血壓冠心病、腎動脈病變、高血壓性心髒病與腦出血的發生成正比。

平時用含有水銀柱血壓計來測量血壓,現在還有可直接讀數的電子血壓計。測量前應先檢查血壓計有無破損。首先,水銀柱血壓計的水銀必須足量,刻度管內的水銀凸麵應正好在刻度“0”處,標尺必須垂直,還要觀察水銀是否溢出。若使用電子血壓計,指針起點應在“0”處,還要檢查電源是否充足等。一般不推薦使用手腕式或指套式電子血壓計。

測量時多以輕鬆的坐姿為宜,被測的上臂應裸露,手掌向上平伸,肘部與心髒水平,也可躺著測量血壓。

首先在椅子上做1~2次深呼吸,使情緒安定,再將袖帶纏繞於右上臂,氣囊中間部位正好壓住肱動脈,氣囊下緣應在肘彎上25厘米。此時袖帶的緊度約可伸入1~2指。

其次將空氣充入袖帶,壓迫動脈使血流停止。從感覺脈搏消失起,再繼續加壓使水銀柱上升30毫米汞柱。

將聽診器置於袖帶下肘窩處肱動脈上。一麵聆聽脈搏,一麵將袖帶的壓力放鬆,放鬆袖帶壓力的速率,約每秒鍾2~3毫米汞柱。

當聽診器中開始聽到血液流動的聲音,此時血壓計上的數值就是“收縮壓”。

繼續放出袖帶內的空氣,聽診器中聽到的聲音會漸漸微弱,最後完全消失,此時血壓計上所記錄的數值,就是“舒張壓”。

測量結束後,應注意將測定的日期、時間、室溫、受測體位、部位和收縮壓值、舒張壓值一並記錄下來。

這種測量血壓的方法稱為血壓間接測量法。

上述是坐姿測量血壓,但有些特殊情況;需坐姿和臥姿都必須測量,如:

(1)服用降低血壓藥物的人。

(2)容易眩暈,或起立時有頭暈等症狀的人。

(3)高齡者。

有這些狀況的人,多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而無法維持正常血壓。所以,應將坐時所量的血壓和躺時所量的血壓比較看看,是否有差距,這一點相當重要。

血壓標準與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在沒有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情況下,收縮壓(SBP)≥187千帕(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DBP)≥120千帕(90毫米汞柱),它是一種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升高的臨床綜合征。高血壓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某些已知的疾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等引起的,繼發的血壓升高,臨床上稱為繼發性高血壓。這類高血壓病人不占多數。目前,血壓升高的原因尚未弄清,臨床上稱為原發性高血壓。平時我們所說的高血壓病均指原發性高血壓病。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血壓水平的定義和分類作了如下規定:

1999年WHO/ISH按血壓水平分類標準

類別收縮壓(SBP)

(毫米汞柱)舒張壓(DBP)

(毫米汞柱)理想血壓<120<80正常血壓<130<85正常高值130~13985~891級高血壓(“輕度”)140~15990~99亞組:臨界高血壓140~14990~942級高血壓(“中度”)160~179100~1093級高血壓(“重度”)≥180≥110單純收縮期高血壓≥140<90亞組:臨界收縮期高血壓140~149<90高血壓的誘發因素

目前,對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數人認為,高血壓是遺傳與環境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除遺傳因素外,超重、高鹽攝入、飲酒、缺乏運動及社會心理應激等是原發性高血壓重要的易患因素。

1遺傳因素

人群調查和家係研究表明,高血壓病具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國內調查發現,與無高血壓家族史者比較,雙親一方有高血壓病者的高血壓患病率高15倍,雙親均有高血壓病者則高2~3倍,本病患者的親生子女與收養子女雖然生活環境相同但前者更易患高血壓。國外則發現嚴重高血壓者的同胞中年以後發生高血壓的機會比一般人高8倍。

高血壓有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在高血壓的發病中遺傳因素比環境因素更重要。Richard等通過對家庭成員之間的血壓分析,認為父母和子女血壓有明顯的聯係,但夫妻之間血壓沒有相關性,因此認為遺傳最可能解釋血壓的家庭聚集性。Fossali等也發現:父-子、母-子、母-女之間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相關。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高血壓的遺傳度約為60%~86%之間,說明遺傳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共同血緣關係的親屬之間不論收縮壓還是舒張壓的相關係數都明顯高於無血緣關係的配偶,從而證明高血壓病的家族發病傾向及親屬間的血壓相關關係主要不是由於家庭成員共同的生活環境,而是由於遺傳因素的作用。

2超重

超重或肥胖是原發性高血壓獨立的危險因素。無論是工業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高血壓人群還是血壓正常人群,也無論成年人還是青少年,動脈血壓與其相對體重存在明顯的關係。中國醫學科學院對我國10組人群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在影響高血壓患病率的諸因素中,體重是最為穩定的危險因素。肥胖者高血壓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26倍。

與高血壓的關係而言,單純體重並不能反映超重肥胖的程度。因為對高血壓和心血管病有害的肥胖因素主要是體內脂肪占體重的比例過高。近年來,國際上常用體重指數(bodymassindex,BMI)衡量個體體重的肥胖程度。它的計算公式是:個體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體重指數越大,超重肥胖程度越高。但什麼是理想的體重指數?體重指數大於多少就稱超重?至今尚無統一標準。目前,國外有以BMI≥25為超重、≥27或30為肥胖標準的。根據1991年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結果,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均值為215,其中分布在190~229的,男性占569%,女性占514;>25者,男性占102%,女性占140%;從性別分布看,除海南省外女性普遍高於男性(01~07);從地區分布看,北方高於南方,城市高於農村。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男性人群體重指數低於一般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南方人群屬低體重指數型,但也存在著對人群健康可能出現的日益增長的危害。除體重指數常用來反映超重肥胖程度外,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腹部脂肪堆積而致的向心性肥胖更能反映脂質代謝紊亂、糖耐量異常(胰島素抵抗)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程度。因此,另一用來衡量向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標是腰(或腹)圍與臀圍比(Waist/hipratio,WHR)。腰/臀圍比愈大,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愈重。常以男性WHR>095,女性>085為肥胖標準。

3鈉鹽

鹽與高血壓的聯係早就引起人們注意。從人群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看,在極高鈉攝入與極低鈉攝入人群,平均每日鈉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生率相關,即低鈉低血壓、高鈉高血壓。在我國,傳統上北方地區人食鹽量多於南方,所謂“南甜北鹹”。多次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北方地區高血壓患病率高於南方。

除鈉鹽以外,膳食中的其他物質與動脈血壓及高血壓的關係也頗受關注。Intersalt和Cardiac等一些研究發現,血壓和飲食鉀攝入量間存在負相關,與尿鈉/鉀比呈正相關關係。Intersalt研究注意到原鉀排泄增加60毫摩爾/天,收縮壓下降27毫米汞柱。血壓與尿鈉/鉀比的關係較單獨任何一種電解質的關係更為密切。在非洲遊牧部落,那些生活在鄉村環境的居民,尿中鈉/鉀比值為19,其平均血壓較低(129/78毫米汞柱),而移居城市的居民尿鈉/鉀比值為34,他們的血壓也較高(140/80毫米汞柱)。一些研究證明了鉀對血壓有獨立於鈉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4酒精

大量飲酒和高血壓的關係已在數個橫斷麵和前瞻性觀察研究中得到證實。1990年報道的一組美國白人和日本人的酒精攝入和血壓關係的比較結果表明,在控製年齡、體重指數、吸煙、心率、血尿酸及尿鈉/鉀比值等因素後,酒精量與血壓存在正相關,且飲酒與高血壓患病率也相關,證明酒精是高血壓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我國成人男性飲酒率平均在3511%,北京、黑龍江地區高達450%。在我國10組人群及北京、廣州的對比研究均發現,酒精與血壓水平及高血壓患病率的正相關,回歸分析表明,酒精飲入量每天增加10克,高血壓發病率的相對危險性增加12%~14%。MacMchon於1986年綜合分析了1977年以來的30篇研究論文,結果顯示,每天平均飲酒精30~40克者,與不飲酒者相比收縮壓高3~4毫米汞柱,舒張壓高1~2毫米汞柱,高血壓患病率高50%;如每天飲酒精50~60克,則收縮壓比不飲酒者高5~6毫米汞柱、舒張壓高2~4毫米汞柱;每天平均飲酒精60~70克者,高血壓患病率比不飲酒者高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