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可他人的感受。不要下判斷或抵製。你可以懷疑對方的真實性,但是如果你懷疑他們感受的合理性,你就沒辦法理解它了。你不要去判斷感受是對是錯,隻需盡力理解別人是怎樣感受特定情境的。
嚐試一個新視角。進行一些容易的想像力練習。如果你了解一個朋友的背景,想像你是和他從小一塊長大的鄰居。想想他成長的環境對他的影響。然後想像為什麼他會有今天這樣的感受。這些主觀的畫麵也許不足以讓你體驗他的真實感受,但卻能讓你走進他的內心。
問清細節。信息越多越有助於你成功地想像他人是如何感受的。如果僅僅一次談話不能獲得必要的體會,那麼停下來,使勁兒去聽、問問題,得到完整的故事。當你收集這些細節的時候,記住你是在搜集感受而不是在打聽事實。
求助於自己的情感。當你按下想像的按鈕時,你的腦子裏可能仍舊一片空白,或許這是因為你對自己的感覺缺乏關注。要知道,你對自己的感覺關注越多,你就越能認同他人。實際上,許多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隨著我們長大,與別人有同感就變得越來越容易,因為我們有更多的生活經驗可以利用。我們知道他人正在感受什麼,因為我們以前也曾經曆過。
體會另一個人的感受有時候容易,有時候需要多花些功夫。無論如何,它是一種前置的體驗,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想像力和堅韌的毅力是必需的,你必須收起你的判斷,設想生命中的新裏程,同時問自己一些棘手的問題,從理解感受轉變為親身感受。
◆回應他人感受
絕大多數情況下,設身處地就是擁有能理解別人是如何感受的能力。但是,如果有人希望你能帶著這種理解去做一些事情,而你反應卻比較遲鈍,那他就會懷疑你是否真能設身處地了解他。
下麵是幾個如何回應他人感受的小竅門:
記住談話內容。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超載的時代,絕大多數富於感情的談話都發生在經常見麵的人之間。對方會提起過去談到的一些事,如果你不記得了,那你看上去就不太能設身處地考慮別人。
回憶起過去談話的一種方式是立刻花幾分鍾來反思對話,要把重點放在感情以及感情的表達方式上。
參與後續的談話。僅僅一次談話隻能讓你了解別人的表麵感受。也許你已經和某人討論了悲傷這個話題,但當你再深究下去後,就會發現,原來他是感到恐懼。他自己也許才意識到並且想再和你討論,別忘了,你是個好的聆聽者。設身處地考慮他人感受不是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它是一個持續聆聽、理解、感受和再聆聽的過程。
分享感受。在仔細聆聽之後,相互交流並分享一下感情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可以泄露一點秘密,這樣做可以建立信任。分享感受可以建立強有力的紐帶,激勵他人更多地放開感情,進行一場更深入、更有益的談話。
小提示:不要讓自己的幸福衝淡他人的幸福,以免看上去太自我。同樣,你也不能跟別人爭論誰的處境更難過。
確認感受。人們經常對自己的感受有負罪感。也許他們相信自己不該保有這種感情,也許他們怕失去控製,也許他們認為擁有負麵的感覺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壞人。
許多人把感受跟現實混淆了起來。如果他們感到自己想傷害某人,他們就有一種負罪感,好像僅僅有這麼一種想法,它就會真的發生一樣。其實不會,所有人都有許多感受,好的壞的都有,從早到晚在我們的腦海裏閃現。
你可以讓別人知道你理解這些,無論他們擁有什麼樣的感受都是正常的,這不是犯罪。那個生鄰居的氣,恨不能殺了鄰居的家夥不是壞蛋,隻要他能處理好他的感覺,讓這種感覺逐漸消退就行。你可以幫他戰勝他的憤怒。
做一塊海綿。借別人一個肩膀讓他哭泣,因為有時候,人們會抑製他們的感情,然而這種壓抑會把人逼瘋。他們需要釋放這些感受,而得到你的情感認同便是一種良藥。
▲真誠做人是魅力的根本
你表現的是真實自我嗎?在所有關係中,它都是一個喋喋不休、反複出現的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你的魅力指數就會一下子降下來,你做的每件事都會被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答案是“是”,你的魅力指數就會上升,並且其他特征也會被強化。
◆保持真實自我
當你在生命中航行的時候,讓你的價值觀成為指南針。你的信仰和你的行動應該一致。當你要采取的行動和你的決定產生矛盾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也許它不是你真心要做的。
檢查你的行為和你的價值觀是否一致。當你正在考慮一個新的決策時,當你遇到一群新朋友時,當你經曆一場激烈考驗時,花幾分鍾寫下5個詞來描述你在那一刻的感受。如果這5個詞和你的風格不吻合或者違背了你的價值觀,你就已經脫離了真實自我。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些檢查有助於恢複你的本性,同時還會提升你去偽存真的能力。
.練習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你可以想像自己飄到天花板上,從上往下看自己。這種觀察不做任何的判斷甚至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