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2)

於書衡自然是帶著禮物進門,周家傭人全都認識他,也有些知道了外間新聞,心裏自然是將他當未來姑爺待的,不免殷勤備至。

然則其實現在客廳裏個人心中都有些自己的打算。周家爸媽想得倒是差不太多,他們覺得於書衡這孩子是看著長大的,外頭固有些新聞,但他們自然知道真真假假。自己女兒和那些女孩總是不同的,於書衡應當分得清主次。而且如今於家如日中天,自己女兒若是嫁進去自然不會委屈。固然自己女兒如今臉皮薄一再否認,可這麼多年相處下來總有些感情。再者婚姻這樣的大事,本就是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於公於私,於書衡和於家都是一個長期的合作對象。

然則這麼想,外人可能不太明白,覺得周家爸媽不疼女兒。可在他們眼中,疼不疼哪裏是這些事情上講來的呢?若說為了愛情,邦媛和林生也曾轟轟烈烈愛過一場,他們知道女兒心意,無論是誰都不會反對。可問題是,如今林生辭世,女兒又哪裏能遇到一個她真心所愛的人呢?既然是不能,如於書衡這樣知根知底的,從小就照顧女兒的,即便不是為了真愛而結婚,又有什麼不好之處?何況於家家業,將來對女兒接手萬邦也有好處。

因此雖知於書衡一定是登門來致歉的,卻還希望他話語間透出那麼一兩句來。即便如今邦媛不大願意,他們做父母的也願意從中斡旋。或是日後與於家二老碰麵,也有了說項的源頭,兩下一碰,事情便成了。從古到今的父母碰上不太靈光的兒女,都是這麼辦的。

而周邦媛呢?她此時根本不想這些事情,隻希望回南方之後努力工作,將心思都放在提高業績上來,最起碼不再愧對“周庸女兒”這頂帽子。而至於於書衡……她大抵知道他過來,不過是為了新聞那件事情和自己父母解釋一二,但這件事已經過去幾天了,何以幾天前不來解釋,自己到北京了才登門來拜訪呢?她絲毫不會懷疑於書衡對自己的父母不尊重,隻是心裏有些惴惴,不知於書衡此行究竟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叫她知道的。

此時周家父母請於書衡坐下,周邦媛便在茶幾邊不動聲色地洗壺,重新斟茶奉客。要知道周家不過是兩三代之家,其實隻能算是新貴,偏偏她父親周庸年輕時受過很好的教育,也算是讀書出頭,因此自詡儒商,對女兒的教育都是比著大家閨秀的樣子來要求的。比如說這斟茶,不要求她精通,至少不能失了禮數。可一旦請老師來教育,老師自然是精通的,見邦媛又雅好此道,不由傾囊相授,一二年間讓她學出了一個專業的樣子來。周庸自己心裏不是滋味,教女兒學經世致用,她不學,偏自作主張改學了文學。教她待人接物,與人交際,她又偏不學,盡好茶道、彈琴這些微末之技。不過如今也罷,她自己過得開心,雖不曾插手生意,在南方那邊與人交際倒是不錯的。

於書衡接了茶,才開起了個話頭:“叔叔、阿姨,我此行是專門為這兩日外間的一些喧嘩之語而來的,對邦媛、叔叔阿姨,都深感抱歉,一直想來登門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