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歐現代文學作品3-9
福地
《福地》是丹麥著名作家彭托皮丹於1891~1895年完成的小說。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19世紀末,不少丹麥的年輕人受到歐洲進步思潮的影響。哥本哈根的青年牧師埃曼紐爾·漢斯特德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有一個可愛的未婚妻。但是埃曼紐爾並不滿足於這樣的生活,他立誌深入農村,進行改革。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離開了家庭和未婚妻,去到農村。他擔任鄉村教區的牧師,把全部薪俸捐給窮人,自己經營農莊來維持生活。
埃曼紐爾在貧窮的農村裏已經度過了不少年頭。他和當地一個名叫漢西諾的姑娘結了婚,成了家,有了三個孩子。他和富裕的家庭斷絕了關係,和附近的鄉紳也從不來往,完全過著農民的生活。但是埃曼紐爾在農事方麵是外行,天氣又似乎和他作對,他種下的莊稼總是得不到好收成,一家人過著窮困的生活。埃曼紐爾改革社會的計劃也遇到了許多困難,農民不理解他作出的個人犧牲,也不熱心支持他的行動。他雖然娶了漢西諾,和一些農民成了親戚,但他們總覺得他是個漂來者,是外人。埃曼紐爾積極地參加了為農民謀福利的人民黨活動,可是人民黨在議會裏被保守黨擊敗,失望的農民對埃曼紐爾更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這時,埃曼紐爾家裏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的大兒子耳朵發了炎。埃曼紐爾以為這是小毛病,再加上他對當地的醫生哈辛抱有成見,認為醫生屬於自己所唾棄的上流社會,沒有請他來及時給孩子治療。結果孩子的病因為耽誤了時間,急驟惡化,終於不治身死。由於悲痛,埃曼紐爾和妻子發生了隔閡。漢西諾認為丈夫懷念著過去的生活,想離開貧窮落後的農村。
一天下午,埃曼紐爾出外散步,遇見哈辛醫生和一群來郊遊的客人,其中有他過去的未婚妻通內森小姐。他們邀請埃曼紐爾同到東道主哈辛醫生家裏去吃晚飯。埃曼紐爾在那裏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舒適生活:華麗的陳設、豐盛的食品、優雅動聽的音樂、歡快的閑談,這一切使他產生了若有所失的惆悵情緒。他開始覺得拒絕了通內森的愛情和富裕的家庭生活對自己是一個多麼大的損失。
通內森小姐的父親曾經是這個教區的牧師。她特意來到父親住過的牧師住宅探望今天的主人埃曼紐爾。她看見過去陳設得十分整齊的牧師住宅已經變得破敗不堪,隻剩下幾件簡陋的家具。住宅四周的花園和草地由於無人修整已經成為雜草叢生的荒地。她不禁大吃一驚,簡直不能相信自己愛過的那個朝氣蓬勃的青年現在竟變得如此消沉,聽任四周的一切破損荒廢下去而不聞不問。埃曼紐爾在她責難的目光下感到羞愧。他把農莊經營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雇工的懶惰。他和雇工發生了爭吵,全體雇工都離開了他的農莊。埃曼紐爾和當地農民的關係更進一步惡化了。
不久,村裏有位中學校長逝世了。這位校長曾經為農民做過許多好事,全村的男女都參加了他的葬禮。葬禮發展成了一次政治集會,群情激昂。埃曼紐爾也登台發表演說。他大聲疾呼,抨擊農村的落後麵貌以及農民的惰性和偏見。他的話還沒有講完,就被周圍的農民轟下了台。接著有人登台,叫牧師滾回到自己人那裏去。
埃曼紐爾在人群外邊找到了自己的妻子,他們慢慢地走回家去。在路上,漢西諾說服埃曼紐爾放棄他獻身農村的事業。他們兩人決定分離,孩子們將要跟著父親,回到哥本哈根去。
一個清晨,漢西諾目送裝載著埃曼紐爾和兩個孩子的馬車向哥本哈根疾馳而去,然後她孤身一人回到自己的娘家。
尼克索三部曲
《尼克索三部曲》是丹麥著名作家尼克索創作的。
尼克索自1893年左右開始寫作,在60餘年內發表了大量的政論、演說、詩歌、劇本和小說。他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批判和暴露現實的,並帶有悲觀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
尼克索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征服者貝萊》、《蒂特——人的女兒》和《紅色的莫爾頓》。這三部曲圍繞著馬克思主義者莫爾頓和機會主義者貝萊這兩個中心人物的活動展開。第1部《征服者貝萊》包括4卷,第1卷《童年》和第2卷《學徒生活》以貝萊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為線索,描寫丹麥城鄉勞動者在70、80年代的貧困生活;第3卷《偉大的鬥爭》和第4卷《黎明》以貝萊成為工人領袖並蛻化為機會主義者的過程作線索,描寫丹麥無產階級在90年代的英勇的罷工鬥爭和此後機會主義思潮在丹麥的泛濫。
貝萊是農場雇工的兒子,父子同在偏遠的半宗法式的小島上給農場主放牛,生活艱難。以後,貝萊雄心勃勃地去到一個小城,幻想“征服世界”,做了鞋匠學徒。他在這裏看到更多的窮人的悲慘遭遇,並結識了石匠的兒子莫爾頓。年少的莫爾頓嚴肅地思考窮人為什麼會受苦的問題,使貝萊受到很大影響。成人以後,貝萊抱著新的希望前往首都哥本哈根做鞋匠,遭到把頭的剝削,在莫爾頓的啟發下,他開始認識到工人必須團結起來,於是重新整頓了癱瘓的鞋匠工會,和把頭進行鬥爭,經過幾次失敗,終於打破了把頭的控製。從此,貝萊在工人中有了威望,進而領導了首都5萬工人的大罷工,迫使資產階級讓步,並承認工會的合法性。罷工勝利後,貝萊思想裏固有的個人野心大大地滋長了。他得到了高官厚祿,害怕觸怒資產階級,主張通過建立合作社和爭取議會多數等“合法途徑”和平進入社會主義。在整個過程中,莫爾頓支持罷工,但是懷疑“合法”的途徑,他繼續尋找革命真理。
第3部《紅色的莫爾頓》的情節緊接第一部,描寫20世紀初年的丹麥社會狀況。貝萊這時已成為社會民主黨的領袖、內閣部長,生活舒適。他宣稱,階級鬥爭已經結束,丹麥立即可以和平進入社會主義。但是,他所創立的合作社運動徹底失敗,工人中已經有一部分認清了貝萊的麵目,開始探索革命的道路,也有一部分走上工團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邪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第二國際完全瓦解。貝萊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勾結,用欺騙手段把丹麥工人送到德國軍火工廠做工,為帝國主義效勞。莫爾頓這時已成為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他堅決反對階級合作,主張發動革命的內戰,以奪取政權。他進行宣傳活動,在演講中說:“用饑餓來殺人,由於肺結核而造成慢性的死亡,千百萬人做著資本主義利潤的犧牲品,所有這一切難道比戰爭好嗎?”但是,由於丹麥還沒有成立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的工人也沒有組織起來,莫爾頓的革命主張不可能變成現實,他陷入深刻的苦悶。有一年莫爾頓在瑞典聽說,列寧在齊美爾瓦爾德會議上把老資格的修正主義者駁得體無完膚。他慶幸俄國工人“撕掉了眼罩”,拋棄了欺騙他們的人。不久,十月革命成功,莫爾頓訪問蘇聯,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成為成熟的無產階級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