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俄蘇現代文學作品2-3(1 / 3)

第二章俄蘇現代文學作品2-3

在人間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寫於1916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之二。

小說著重敘述了高爾基少年時代的生活。生活逼迫著10歲的高爾基自找謀生的出路。他做過鞋店學徒、洗碗工人,在繪畫師家和聖像作坊當學徒等等。在這些年月裏,少年時代的高爾基經受了剝削階級的殘酷壓迫,受盡了欺侮。但困難的生活環境並未將他壓倒,反而把他鍛煉得更堅強。一次,廚師斯穆雷給他念果戈理的作品,引起了他對書籍的熱愛,以後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眼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小說進一步刻畫了高爾基少年時代具有敏銳觀察力和旺盛求知欲的形象,生動地說明了艱苦生活的磨煉和進步書籍的教育使少年時代的高爾基逐漸形成了反抗舊世界的性格。

恰巴耶夫

《恰巴耶夫》,又譯《夏伯陽》,蘇聯作家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921年,發表於1923年。

作者根據自己在國內戰爭時期任紅軍第25師政委時的親身經曆寫成。主人公恰巴耶夫出身貧苦,性格剛毅,對舊社會刻骨仇恨,對革命忠心耿耿,但他身上存在著非無產階級作風和遊擊風氣,在政委克雷契訶夫的耐心教育和幫助下,逐步克服了小生產者的弱點,從自發的反抗者變成自覺的革命戰士。在他的影響下,湧現了一批優秀指揮員。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旅長西卓夫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恰巴耶夫犧牲後,主動擔任師團領導,在同高爾察克匪徒作戰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小說通過紅軍將領恰巴耶夫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政委克雷契訶夫形象的刻畫,令人信服地說明了: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鬥爭的實踐中錘煉成長的。

小說還以豐富多彩的筆觸展現了國內戰爭時期緊張激烈的鬥爭環境,反映了當時社會和時代的麵貌。是反映蘇聯國內戰爭的經典作品之一。

鐵流

《鐵流》是蘇聯作家綏拉菲摩維奇的中篇小說,寫於1924年。

一支由匠人、農民和被打散的舊軍人組成的達曼軍,在遭到叛亂匪軍包圍、麵臨覆滅的危急關頭,選舉布爾什維克黨員郭如鶴為領袖,並在他的帶領下,突破了敵人重圍,沿途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經過32天日夜兼程,行軍500俄裏,終於找到了主力紅軍,使這支原來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鍛煉成為不可戰勝的革命隊伍。

作品熱情歌頌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國內戰爭和人民群眾的鬥爭力量,並成功地塑造了郭如鶴的英雄形象。

小說內容豐富,結構複雜,語言優美,形象鮮明,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中優秀作品之一。

魯迅曾稱讚這是“一條鮮豔的鐵一般的鮮花”。

叛亂

《叛亂》是蘇聯作家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925年。

1920年3月,整個塔什幹城死氣沉沉的街道籠罩在一片令人心懶意散的寧靜之中。一座高大的磚瓦房裏,牆上掛著地圖,一張小桌邊安置著日夜工作的電報機。這裏,無論清晨或黑夜,生活一直在沸騰,人們不眠不息。在那遙遠的謝米列契耶戰線上,白軍投降了,但仍有一些殘部跟隨反動哥薩克頭目安寧科夫和謝爾巴科夫向中國逃竄……必須切斷他們的去路,殲滅他們,結束苦難的戰爭歲月。

聚集在這個磚瓦房裏的是塔什幹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的革命者,這一天他們決定分成2部分:一半留在這裏,另一半就要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到偏僻的謝米列契耶省省會維爾納依去。一切已經準備就緒。富爾曼諾夫被委任為紅軍土爾克斯坦方麵軍革命委員會特派員,率領一批忠誠的革命者,告別戰友,朝謝米列契耶出發了。

從塔什幹到維爾納依大約800俄裏,隻有200俄裏通火車,其餘的全靠逐站更換的驛遞的馬車。茂密的森林,茫茫的草原,山巔還有積雪,道路多泥濘。他們每到一處就找人開會,了解情況。遠道來的陌生人嗬,等待你們的不僅是緊張的勞動,而且還有陰謀、嫉妒和傾軋!但這些人熱愛這陌生的地方,決心為它貢獻自己全部的智慧、經驗和青春的熱力。

終於到了維爾納依。迎接他們的是曾經在薩瑪拉同富爾曼諾夫一道工作過的尤鬆諾夫,他是這裏的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在這窮鄉僻壤的陌生地方碰到一個多年的熟人,真是高興!

富爾曼諾夫沿途已經感到這一帶同彼得堡、莫斯科甚至塔什幹大不相同。盡管比較富裕,但叩門求點牛奶竟遭拒絕;明明有好的路可走,趕車的偏偏要拉著你走泥濘小道,問他為什麼,他說“泥濘的路比較鬆軟!”這裏的情況確實複雜:居民屬於各種不同的民族;由於曆史的原因,糾紛不斷,吉爾吉斯牧民比較淳樸可靠,但受富戶控製,力量也較薄弱;種地的多是哥薩克,自視優越,瞧不起吉爾吉斯人,他們受富農挑唆,常有暴動,反對布爾什維克,殘殺革命者。加之革命幹部少,工作不得力,中央的政策難以貫徹,本地的革命委員會也較複雜,差不多形同虛設。

富爾曼諾夫一行同這裏一些忠誠的革命者一起研究情況,分頭開展工作。然後召開大會,富爾曼諾夫親自做報告,講形勢,講政策,要求貫徹糧食征集製,改編原來的哥薩克部隊。但富農勢力還很大,甚至把持了一些部門,控製著軍隊。哥薩克富農暗地密謀,公開抗拒,四處造謠,利用居民中的偏見和自私落後思想,激化民族矛盾,策劃暴亂。已經變質或被敵人收買的黨員、幹部也紛紛倒戈,占據要塞,自立“謝米列契耶省臨時革命戰鬥委員會”,原民警局局長切烏索夫自任“主席”,控製數千人馬。他們提出反對糧食征集製,要求取消紅軍特工科和肅反委員會,還要求允許“獨立”。反革命叛亂就這樣開始了,它象張開的血盆大口,想要吞噬革命的一切成果。敵我力量懸殊,情況萬分危急。

以富爾曼諾夫為首的20名共產黨員,臨危不懼。他們一麵不斷同在塔什幹的中央領導人伏龍芝、古比雪夫聯係,要求派大部隊支援;一麵派人打進要塞,利用敵人既反對革命又要以“革命”作招牌想得到中央承認這一矛盾,巧妙地同敵人談判,盡可能做些讓步以爭取時間,此外,還在群眾中開展工作,揭穿敵人的陰謀。這樣,經過七天七夜極度緊張的戰鬥,中央增援的紅軍大部隊終於趕到,迅速地平息了叛亂,改組了原來的黨組織。經軍事法庭審判,12名為首作亂的元凶被槍決。謝米列契耶的富農們這才安靜下來。富爾曼諾夫等革命者的工作得到中央的稱讚。

毀滅

《毀滅》是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7年。

作品描寫1919年蘇聯內戰時期,一支由150名礦工、農民、知識分子組成的遠東南烏蘇裏邊區紅軍遊擊隊,在日本幹涉軍和高爾察克白匪的追擊下,堅持執行上級指示進行戰略轉移,保存戰鬥力量。雖敵強我弱,又遇有各種艱難險阻,但因有黨的領導和艱苦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做保證,部隊始終保持旺盛的鬥誌。最後在麵臨全軍毀滅的險境中,幸存的19名戰士臨危不懼,浴血奮戰,終於殺出重圍,完成了戰鬥任務。

作品塑造了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萊奮生的典型形象;展示了勞動者巴克拉諾夫、美傑裏察等在革命中成長的過程,歌頌了新的人物和新的道德情操;也描寫了叛徒密契克形象。

小說把嚴格的現實主義描寫、深刻細膩的心理分析、浪漫主義的激情和抒情筆調有機地統一起來。小說對蘇聯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是早期蘇聯文學的典範。

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

《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又名《四十年》,蘇聯作家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寫於1927年。十月革命之前俄國曆史上40多年的變革,都反映在這部作品中。

主人公克裏姆是個個人主義極端嚴重的知識分子,他卑鄙、怯懦、道德敗壞、靈魂空虛、充滿市儈習氣。他仇恨革命,卻又企圖在革命中投機,最後淪為奸細而被遊行的群眾踩死。

作品還描寫了俄國知識分子的另一條基本道路,即布爾什維克庫圖佐夫的形象,他充實、樂觀、熱愛生活、意誌堅強、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為人類造福的偉大事業。

作家通過了薩姆金和庫圖佐夫的兩個人物形象,揭示了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作品構思成熟,藝術造詣高超,思想概括深刻,是一部紀念碑式的社會性史詩,它描繪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俄羅斯最重要的發展階段,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階段的階級鬥爭和社會生活。

這部作者最重要的但未完成的作品被認為是“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寫於1933年。

小說是在作者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創作的。它依據作家的親身經曆,描寫了十月革命後第一代蘇維埃青年的成長曆程,歌頌了他們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在恢複國民經濟,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鬥爭中表現出的無私無畏、奮不顧身的崇高品德。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同外國占領軍、白黨匪徒的戰鬥以及其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與各種困難作鬥爭的場麵,充分體現出一代新人的高尚品質。

作者善於將人物安置在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中,從對工作、生活、家庭、愛情、同誌、朋友的關係中,通過內心獨白、格言警句、抒情筆調等表現手法,多方麵地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個豐滿而又感人的藝術形象,從而使作品成為一部共產主義教育的“生活教科書”。

教育詩

《教育詩》是蘇聯作家馬卡連柯的長篇小說,寫作於1925~1935年。

《教育詩》是由回憶錄、隨筆、特寫、日記、政論文、中篇小說等許多不同的文學體裁所組成的長篇小說,共分為3部。第1部描寫高爾基工學團教育集體形成的經過和新的教育理論的產生;第2部描寫這個集體和這種教育理論的發展;第3部展示這個集體強大的教育力量與這種教育理論的勝利。

1920年9月,波爾塔瓦省教育廳廳長召見馬卡連柯,委托他為流浪兒和少年違法者組織一個工學團,並任命他為工學團主任。

工學團最初的校舍是坐落在拉基特諾耶湖畔的一幢舊磚房,沒有任何設備。經過2個月的籌備,工學團於12月初開始接收學童。擔任教師工作的人員除馬卡連柯外,還有一名年老的總務主任謝爾久克和2名女教員。

第1批學童是6名身體強壯、行動敏捷的少年違法者。其中4名已經有18歲,犯了持槍搶劫住戶罪。另外2名年齡較小,犯了偷竊罪。學童們以十分傲慢、粗暴與冷嘲熱諷的態度對待熱情接待他們的教師,蠻橫無理地拒絕教師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與自我服務,而且每天晚上仍舊到外麵去搶劫行人與住戶。“工學團越來越帶上強盜窩的色彩,學童們對待女教員也越來越經常地帶著捉弄和流氓的態度。”情況幾乎把人們推到絕望的境地,但在馬卡連柯的心中始終保持著人可教育的樂觀態度。

就在這個嚴酷的冬天,他讀了許多有關教育學的書籍。但是,閱讀的“主要成績”是使他確信沒有“現成的科學和理論”,新的教育理論隻能從“眼前發生的全部現實事件裏去歸納出來”。同時,他從高爾基對人采取樂觀主義和嚴格要求的態度中看到了“生活的智慧”和教育新人的基本原則。

一個冬天的早晨,馬卡連柯派學童紮陀羅夫去砍柴。這個學童回答道:“你自己去砍去,你們的人多得很哪!”馬卡連柯憤怒地打了紮陀羅夫,並命令學童們都到林中去砍柴。他也拿起斧頭與學童們一道去了。他和他們一起完成了第一個勞動日。馬卡連柯抓住這個事例,對學童們提出了應該服從紀律、建立和健全生活秩序的要求。

1921年3月,工學團已有30名學童。工學團的生活異常艱苦。孩子們穿的是“百衲衣”,吃的是小米粥。學童塔拉涅茨和其他幾個人出去捕魚。起初,捕來的魚隻供一個小圈子裏的人享用。馬卡連柯借機對他們進行要“替大家著想”的教育。他利用工學團失竊的事件,啟發學童維護集體利益的自覺性。他組織“人民法庭”,教育偷竊工學團財物的首犯布隆,還組織學童們參加維護工學團環境安全、保護國家森林、反對富農利用糧食釀酒與剝削雇工的鬥爭,在鬥爭中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細心地維護“集體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