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風波(三)(2 / 2)

再想想今日朝堂上的事,必定也是一場小風雨,不必在意。

威風吹過,大元最尊貴的帝王,抬手撿了一粒兒女吃剩的鬆子糖,扔進嘴裏,帶了一心的甜蜜繼續回養性閣忙碌了。

但這一次老天爺顯見不想讓這對夫妻的日子太順遂,不知道是不是大元太平日子過久了,百姓的日子比較清閑。流言居然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擴散開來…

某茶樓裏,小夥計肩膀上搭著布巾,忙碌穿梭在各個桌子間,端茶倒水遞點心,而客人們卻是一反常態,沒有如同往日一般高談闊論,反倒低著頭湊在一處竊竊私語。

偶爾有人忍耐不住,還會驚呼出聲,卻立刻別人捂住了嘴巴。

有外地的客人進來,見此很是好奇,就扔了一塊碎銀給小夥計,“來,小兄弟,跟我們說說,京都可是有什麼大事了?”

小夥計見錢眼開,扭頭看著掌故不在,趕緊把銀子藏在懷裏,這才低聲說道,“你們怕是剛來京都吧,盡早發生了一件大事。欽天監的祭酒蔡大人懸梁自盡了,聽說留了一封遺書,說皇後娘娘是拜火教的聖女,火神因為她不但沒有幫助拜火教,反倒慫恿皇上滅了拜火教而震怒,這才降下懲罰,南邊幾州先旱後澇,死人無數…”

“什麼,這蔡大人不要命了…不對,他本來也沒命了,那他不管家裏人死活了。皇上後宮空置,獨寵皇後,簡直是天下人人皆知,他居然還敢…”

那客人驚奇極了,很想知道這祭酒大人是哪裏來的勇氣。

小夥計賊眉鼠眼四下望了望,又彎了腰湊近了幾步,,這才低聲道,“祭酒大人是出了名的耿直,不可能撒謊啊。恐怕是他自覺就是稟告給皇上也…所以,才以性命相搏。”

“聽你這麼說,也有幾分道理。”

幾個外地客人皺了眉頭,卻也點頭,還想再問幾句的時候,卻有別的客人喊著添水,小夥計匆匆跑了過去,留下幾個客人也是低頭怯怯議論起來了。

國子監和太學院門前,學子們喜好聚集的茶樓裏更是熱鬧。

無數自認愛國,又存了滿腔正義的文人墨客,學子先生們,這會兒也是議論紛紛。

有人說,“母雞司晨,從來都不是好兆頭。皇上英明神武,後宮妃嬪頂多是錦上添花,卻總是幹涉政事,如此朝綱不清,怎麼可能不出事?”

“就是,我等雖然才疏學淺,但一片赤誠,都願輔佐皇上治理大元江山,何須一個女子多言。我早就看不慣,但大元承平,也就一直隱忍。如今,出了這等大事,我等自然不能再等下去,忍下去了。”

“對,聯名上書,請皇上徹查皇後身份,若是祭酒大人遺書上說的是真的,那就是死諫也要勸皇上廢後,另立賢良淑德女子為一國之母。”

“說得好!”

早有人扯了紙筆,一群熱血沸騰的學子,腦子熱的要爆炸,慷慨激昂的寫了厚厚的奏折,另外又輪流簽上名字就打算明早送進宮去了。根本沒人想到,這事是不是有蹊蹺,或者是不是他們被有心人利用了。

名利惑人,很多時候,他們考慮的不是事情的真偽,就算冤枉了皇後又能怎麼樣,就算最後查出事情有錯又怎麼樣,他們的“仗義之言”,足以讓他們揚名天下就行。

苦讀十幾年,不就是為了這個嗎?寒窗苦讀十幾載,最後不過那麼三五個出了風頭,若是這般動動嘴,表表忠心,就能開辟一條捷徑,誰都是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老話常說,仗義每多屠狗輩,最是負心讀書人。

相對於這些被名利蒙了心的讀書人,街頭巷尾,吃過飯出來納涼的老百姓卻是更理智更公平一些。

有老人手裏拿了小茶壺,不時滋溜一口,皺著眉頭開口囑咐一旁的鄉鄰,“大夥兒聽說那事了吧,最近這京都怕是不太平呢,都好好過自己日子,不要瞎參合。”

有婦人手裏納著鞋底子,忍不住插嘴問道,“張六爺,您說南邊的災難,真是那位帶來的…”

“當然不是,”老爺子瞪了小媳婦兒一眼,虎著臉應道,“老天爺要下雨還是出太陽,誰也掌控不了,怎麼可能是那位貴人的原因。說不得就是哪個壞人,看不得咱們大元太平了,日子過好了,故意使壞。咱們老百姓,別的不看,就看誰讓咱們吃飽穿暖了。你們想想前幾年粳米什麼價,細麵什麼價,如今又是什麼價?差了幾乎一半啊,我這老頭子活了這麼久,居然有吃了滿肚子粳米和細麵的一天,這都是拖了那位貴人的福啊,若是沒有人家獻上雙季稻的種法,咱們哪裏吃的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