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戲劇曆史3-6
木偶淨琉璃與歌舞伎的發展
經過近鬆門左衛門和竹本義夫等人的努力,18世紀上半期,以京都、大阪為發祥地的木偶淨琉璃的演出十分興盛,在大阪,從“竹本座”分離出來的“豐竹座”開始確立了歌舞伎《鳴神》劇照自己的藝術地位,兩者形成分庭抗禮之勢,由於他們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故許多名作便由此產生。
而在這一時期,原本由一人操作,所表現的戲劇動作十分有限的木偶,經改革後變為由三人操作,使木偶人形嘴巴,眼睛能開合,手腳關節能轉動自如,原來形體弱小的木偶,也逐漸大了起來,直至增到三四尺高,狀若真人。在唱腔方麵,竹本義夫經過改進,使之更加膾炙人口,而他與近鬆門左衛門的合作,又使得淨琉璃向劇本文學化和舞台藝術化的方向大大地邁進了一步,使得這種藝術在表現複雜情節、刻畫細膩的人物性格方麵更加遊刃有餘。
日本歌舞伎演員戲裝照淨琉璃的興盛和近鬆門左衛門的成功,使得許多有才華的人從事淨琉璃劇本的創作,如並木宗輔(1695—1751)、竹田出雲 (1691—1756)、近鬆半二(1752—1783)、平賀源內(1728—1779)等等。而一種藝術形式之是否興盛,往往取決於它能否將社會上最有才華的人歸於自己的麾下。
在木偶淨琉璃興盛之際,它的巨大影響全然蓋過了當時不甚景氣的歌舞伎。然而,到了18世紀下半期,這種情形發生了逆轉。由於歌舞伎的藝人們不斷吸收木偶淨琉璃的藝術成就,在唱腔、表演、風格上不斷揣摩淨琉璃的神髓,大量移植其成功的劇本,模仿人形淨琉璃的表演,在借鑒、吸納、融合、創新的過程中,逐漸找回了自信。同時在廣泛融合既往的能樂之藝術品格的基礎上,歌舞伎在新的情況下獲得了新的發展。
歌舞伎藝術走向成熟之後,許多原來寫淨琉璃劇本的人,漸漸轉向寫歌舞伎劇本,並木正三(1730—1773)就是一例。這個自幼聰穎過人、多才多藝的人,曾經是並木宗輔的得意門生,據說他所寫的劇本以歌舞伎腳本為多,多以皇家暴亂和俠客風流為題材,總數近百個。其中以《傾城天羽衣》最為著名。此外,他還是一個舞台改革家、舞台美術家,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轉台的人。他的弟子並木五瓶(1747—1808)則是著名的歌舞伎劇作家。後來,京都、大阪一帶的歌舞伎藝人和劇作者,大量轉移到武家政權的首府——江戶,故江戶成為歌舞伎藝術的中心。1794年,並木五瓶也從大阪來到江戶,他和櫻田治助(1734— 1806)合作,創作了《禦攝勸進帳》等優秀歌舞伎作品,奠定了江戶歌舞伎的基礎。
歌舞伎《女人的一生》劇照也許,歌舞伎的特色,就是它有一個消化力極好的胃口,它不僅限於對人形淨琉璃的模仿,而且能巧妙吸收和融合各種已經成熟的藝能的優勢,將它們同化為自己獨特的品格。比如,竹田出雲、三好鬆洛、並木千柳等人集體創作的劇本《假名手本忠臣藏》,本來是木偶淨琉璃的代表作,變成歌舞伎的演出本之後,則成為日本歌舞伎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18世紀中葉的歌舞台上引起民轟動,並被保留至今成為日本古典戲劇的典範之作。
《假名手本忠臣藏》,假名,日本的假名有47個發音字母,這裏暗指劇中47位義士;手本,意為“榜樣”;藏,意為“倉庫”;該劇的全稱即為“47位堪稱榜樣的忠臣義士的集合”,也簡稱為《忠臣藏》。這個劇在演出中,尚保留著吸收自淨琉璃的一些特點,如用木偶報幕,用三味線伴奏,用淨琉璃曲伴唱等。
《忠臣藏》取材於日本元祿十四年(1701)發生的忠臣義士為主報仇的真實曆史故事。當時一個名叫吉良的惡人逼死了小諸侯淺野,後來他府上的浪人們殺死了吉良,替主君報了仇。這是一個以生命殉“義理”的悲劇。在劇本中,主人公的名字和事件發生的年代都有所改變,情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