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時代的生活
封麵故事
作者:魏一平
科技的發展有時就像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隱匿在叢林中間,大部分時間並不為世人所見,但終有一天會彙流入海,迎來波瀾壯闊的前景。我們不知道它們會在何時何地交彙,也不知道最終會流向何方。在過去的20年間,通信運營商與IT企業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幅並行交織的畫麵。
1998年,中國就向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提交有關TD-SCDMA技術標準的時候,43歲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已經是第四年蟬聯“世界首富”的寶座。那時候,由微軟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組成的Wintel聯盟主導了整個PC產業。那一年,楊致遠創辦的雅虎公司才剛剛掀起互聯網的蓋頭,而在斯坦福大學的一間學生宿舍裏,拉裏·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正在忙活著搗鼓他們剛剛發明的搜索引擎,取名穀歌(Google)。
在此後的10年間,通信運營商、設備(軟硬件)製造商和互聯網公司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涇渭分明。通信運營商隻是一個信息管道的基礎建設者,他們隻負責架設基站、鋪設光纜,修築起信息傳播的高速公路;而設備製造商負責製造性能更強大的機器,搭載更加快捷便利的軟件;互聯網公司則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提供各種五花八門的服務。
但是,最近幾年的技術融合卻改變了這一格局。2009年初,中國頒發3G牌照。伴隨著無線傳輸速度的快速提升,移動終端設備和第三方應用服務迎來井噴式發展。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設備,甚至超越了傳統的個人電腦(PC),由此催生了移動互聯網的勃興。
人類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追求永無止境。2012年,由中國移動領銜的TD-LTE技術正式被國際電信聯盟確定為兩大4G國際標準之一。下個月,中國工信部即將正式頒發4G拍照,如果不出意外,中國移動將率先搭上4G的班車,進入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由3G到4G,最顯著的變化是傳輸速度提高10倍,無線生活即將來臨。
當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傳統的產業土壤便開始鬆動。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衝擊了曾經固若金湯的Wintel聯盟,英特爾的芯片適合PC,卻不適合更加小巧靈便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微軟的操作係統在蘋果係統和安卓係統(由穀歌開發)的雙重夾擊之下,陷入進退兩難。
與此同時,移動運營商的角色也在發生深刻的變革。以往依托話音、短信經營的模式,正在快速轉向對數據與流量的經營。如何避免淪為單純的信息水管成為全球運營商都在思考的問題。
更快的傳輸速度,更便捷的移動設備,更廣泛的互聯網,帶來的直接變化是海量數據的產生,大數據的概念應運而生。如何存儲?如何計算?如何發掘?麵對大數據,人們又找到了更具想象力的應對之道——雲計算。
至此,信息技術的變革,用顛覆一詞來形容,已經不為過了。
回過頭來看看那些潮起潮落的科技公司,不由令人唏噓。傳統移動通信時代的巨頭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已經快速銷聲匿跡,昔日互聯網時代的霸主微軟、英特爾和雅虎也都陷入迷茫,而基於數據而生的新生科技公司如亞馬遜、穀歌、Facebook卻迎來了又一輪朝陽。在中國,以阿裏巴巴、百度、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也在努力轉型,試圖在大數據時代分得一杯羹。
現實已經擺在眼前,即將到來的4G時代一定是大數據與雲計算的時代。人們貌似已經看到了遠處浩瀚的海麵,但實際上,很可能仍舊在茂密的雨林裏穿梭。在這樣一個信息無處不在、數據量化一切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傳統產業與社會組織形式將會發生怎樣的變革?會不會出現像福特生產線一樣的數據工廠,讓我們可以像今天用水、用電一樣來獲取數據服務?人與設備的關係如何演進?以及,人類終究要走向何方?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通信運營商、設備製造商和互聯網公司的角色已經變得越來越交叉模糊。硬件軟件化、軟件互聯化、設備移動化……沒有人擁有洞穿未來的水晶球,可穿戴設備是下一個媒介浪潮嗎?或者,再往前想一步,幹脆扔掉一切設備,讓我們的身體來完成所有需求,如何?這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才、“第六感科技”的發明者普拉納夫的思路。他認為,現在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從物質世界轉向虛擬世界,而未來,當我們的孩子在數據設備包圍中長大的時候,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沒準兒就是從虛擬世界出發來解釋物質世界呢。
一切,都取決於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