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代散文2-4(1 / 3)

第二章古代散文2-4

白鷗詩序

陸龜蒙(?~881),字魯望,號甫裏先生姑蘇(今江蘇蘇州)人。陸龜蒙的詩文很有名氣,與皮日休並稱“皮陸”。但他的作品多有散佚,現有《笠澤叢書》和《鬆陵集》傳世。

樂安任君嚐為涇尉,居吳城中。地才數畝,而不佩俗物。有池,池中有島嶼。池之南、西、北邊合三亭,修篁嘉木,掩隱隈沘,處其一,不見其二也。

君好奇樂異,喜文學名理之士,所得皆清散凝瑩。襲美知而偕詣。既坐,有白鷗翩然馴於砌下,因請浮而玩之。主人曰:“池中之族老矣,每以豪健據有。鷗之始浮,輒逐而害之,今畏不敢入。”

籲!昔人之心蓄機事,猶或舞而不下,況害之哉?且羽族麗於水者多矣,獨鷗為閑瑕,其致不高哉?一旦水有鯨鯢之患,陸有狐狸之憂,儔侶不得命嘯,塵埃不得澡刷,雖蒙人之流賞,亦天地之窮鳥也。

這是一篇借物詠懷的人品,作者以鷗鳥身遭排斥、無棲身之所為喻,影射自己困頓窘迫、窮困潦倒的境遇,從而進一步批判了封建製度下對許多懷才不遇者的扼殺和窒息。文章立意新穎,筆法清麗雋永,讀後韻味綿長。

嶽陽樓記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西夏屢犯邊境,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鎮守邊關,有效地遏製了西夏的侵略。範仲淹是一位內剛外和、正直清廉的官員,年輕時即胸懷大誌,以天下為己任,史家對他評價甚高。在文學上,範仲淹涉獵不多,但詩文也獨具特色,他的詞引入邊塞生活,在宋詞中頗為矚目。有《範文正公集》行世。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章想像登臨嶽陽樓的觀感,寫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坦蕩的襟懷和忠君憂民的思想。全文步步深入,由反而正,章法謹嚴,而又富有變化,且造格至今在,聲調清越,堪稱古代散文中的佳篇。它不是一般的寫景文字,盡管它寫景狀物具體而精細,渲染氣氛真切而生動,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可以看到作才崇高的人格、寬廣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策,不僅是全篇的主旨,也是範仲淹人生的追求。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林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在這篇遊記中,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致風光,借以抒發了自己寄興山水、以遣愁懷的情緒,當然其中不乏安貧固窮、夫子自道的意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還試圖表現一種關愛民生、與民同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