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國後陝西民間美術業發展概述
建國以來,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工藝美術產品70%以上外銷,成為當時國家出口創彙的重要產品和優勢行業。1973年全國行業產值15億元,出口14億元。第二階段為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隨著對外開放,出口量大增,行業發展迅速,全行業產值至1981年已達53億多元,換彙15億美元。第三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生產體製等方麵改革的深入,大多數傳統工藝美術企業進入一個轉製轉型的高速發展期,民營、個體企業逐步成為行業的主體,其產量、產品品種、企業數都有了相當大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藝美術企業的生產總值接近1500億元。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的民間美術業經曆了三個發展時期。20世紀50-70年代末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恢複和發展。50年代初,國家對私有製手工業作坊進行了改製,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體的民間手工業生產體係,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陝西的民間手工藝術品業曾有過很短暫的輝煌期,這個時期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70%出口外銷,為國家創彙。20世紀60-70年代,我省相繼恢複和建立了一批傳統工藝美術生產企業(如20世紀70年代,在李國楨等專家的幫助下,恢複了耀州窯的傳統技藝,生產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蘭花瓷、鐵鏽花瓷、花釉等六大係列陶瓷),為我省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在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於“文革”的衝擊,整個產業處於低穀狀態。為政治需要,這一時期各縣舉辦了民間美術培訓班,創作出的作品除出口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為當時的政治服務,這一時期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
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是陝西民間美術業的複蘇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在政治體製和經濟體製上實行重大改革,提出改革開放搞活,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一政策的激勵下,我省各級政府大力支持、鼓勵和扶持發展民間美術生產。一些文化單位在“以文補文”工作中開展文化經營活動,使民間美術品固有的商品屬性開始顯露出來。這一個階段主要是通過文化人的努力,整合各種文化資源,進行發展民間美術業的嚐試。20世紀80年代,陝西省各市縣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對全省剪紙藝術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普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組織有經驗的專家對民間藝人的傳承規律及技藝進行深入研究,編寫出教材。各縣文化館接著開展了民間藝術培訓。這一階段,農村改革出現的大量剩餘勞動力對充實和發展我省民間美術業人力資源非常有利。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投資民間美術生產經營企業,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很高。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是陝西民間美術發展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黨中央提出了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製定了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方針政策,為民間美術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政府和文化人通過興辦文化實體,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加上民間個人創業,使我省的民間美術品產業有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我省民間美術生產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了起來。國營、集體、民營(個體)一起上,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許多專業戶、專業村。行業隊伍的擴大,生產能力的提高,使陝西省民間美術生產總值連年大幅度提高,出口創彙不斷增加。1990年,西安美術學院啟動民間藝術搶救、保護與研究工程,專門成立民間藝術品收集小組,收集民間剪紙、刺繡、布堆畫、麻編、染織、麵具、泥玩偶、馬車、轎車、皮影、民間陶器、瓷器、銅器等多達5000餘件。2004年1月,中國美術館與陝西省文化廳聯合舉辦“陝西優秀民間美術作品晉京展”。展出剪紙、廟畫手稿、刺繡、皮影、木版年畫等作品699件。2004年3月11日,陝西省優秀民間美術作品觀摩展在省美術博物館開幕,展出作品3000餘件,涉及22個民間美術門類。2002年、2004年全省舉辦了剪紙培訓班。全省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代表人物和品牌民間美術業。代表人物主要有:胡深、胡新明、汪天穩、李繼友、孟樹峰、高金愛、白鳳蓮、張鐵山、邰立平等。品牌民間美術業有: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藍田玉器、耀州陶瓷、綏德石雕、戶縣農民畫、千陽布藝、楊淩鑼鼓、雁塔區三兆花燈、南鄭藤編、富平陶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