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陝西會展業發展曆程(2 / 3)

連接中部與西部地域的西安市,地處中國的中心部位,鐵路、航空、公路交通運輸都十分便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西安對周邊城市具有很強的輻射力。此外,曾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盛產地,這使其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西安可以說是連接中部和西部的樞紐,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安可以稱作西北經濟發展的橋頭堡”。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宏觀環境下,西安會展經濟迅速發展。

陝西地處內陸,會展業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會展業才剛開始。進入21世紀以來,陝西會展業以年均20%的幅度遞增。隨著陝西國際展覽中心、楊淩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西北汽車會展中心的建成,陝西會展業已開始進入全麵提速階段。陝西會展業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1990-1995)

陝西會展業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一年隻辦四五個會展,而且規模較小。到了1994年,陝西省政府主辦,陝西省科委與原武功農業科研中心承辦的中國楊淩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簡稱楊淩農高會)在楊淩舉辦,當時一無場館,二無設施,依托國內唯一的國家級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聞名世界的楊淩農科城的農業高科技成果和產業優勢,在楊淩選地搭棚,設臨時攤位400多個,省內37個代表團與18個省市組團參展參加了農博會,1600個成果項目參展,21萬人次參觀洽談,其中農民占80%以上,成交額1.65億元。有四個國家20名外賓參觀了農高會。

楊淩農高會的成功舉辦,帶動了楊淩服務、交通、住宿、餐飲、旅遊等經濟效益的提高,這使陝西認識到了會展在現代經濟和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1995年,第二屆中國楊淩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繼續舉辦,再一次凸現了展會的經濟魅力。

二、培育階段(1996-2000)

兩屆楊淩農高會後,陝西開始用會展城市的標準(1.國際化城市,即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知名度;2.交通便利,便於參展商與觀眾交通往來;3.完善的商務服務基礎,例如金融、廣告、酒店等;4.濃厚的商業環境,具有龐大的產業生產基地或消費市場;5.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展商提供參展活動之外的休閑娛樂服務)要求西安,從而看到發展會展業的美好前景和自身存在的不足。於是陝西著手做起了幾件事情,以培育會展業。陝西將會展業作為扶持產業,開始加強硬件建設,規劃建設楊淩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陝西國際展覽中心和西安鹹陽國際機場的擴建。省政府投資的陝西國際展覽中心,麵積達4.7萬平方米。2000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在曲江建成一個麵積達4.6萬平方米的西安國際展覽中心。這三個展覽中心規模大,硬件好,設施齊,展位多,成為吸引眾多商家的平台。這一時期,展會的數量增多,會展企業也迅速增加。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麵組織西安客商參加外麵展會,學習外麵經驗;一方麵舉辦展會,吸引外麵客商來西安參加會展。但由於處於培育時期,這時的會展還不規範,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借會展低價競銷現象嚴重。

三、發展階段(2001-2006)

針對初期會展中缺少規範和科學管理,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借會展低價競銷現象嚴重這些問題,西安市商貿委在2001年出台了《會展業管理辦法實施意見》。《實施意見》針對會展業剛剛興起亟需規範的現狀,提出整頓和規範各類經貿洽談會、交易會、展銷會為重點的會展活動和管理工作,杜絕借會展活動低價競銷和出售假冒偽劣商品,以促進會展經濟健康有序發展。2003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發展會展經濟的若幹意見》出台,圍繞培育市場主體,鼓勵會展企業發展,吸引境外、省外企業在西安辦會辦展,製定了若幹具體的扶持、獎勵政策,對於加快西安會展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培育後的陝西會展,漸成蓬勃之勢。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楊淩農高會、西安文化旅遊節等會展逐漸成為陝西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經貿文化活動,形成了一定規模,發展成一年一屆的例會。西安的會展業連續幾年以平均24.6%的速度遞增。針對會展的快速發展,2005年初,西安市提出了“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的發展理念,把發展會展經濟作為國際化的突破口,以打造區域性國際會展中心為目標,大力發展會展經濟,並提出了“十大品牌展會”戰略。在這種理念指導下,西安市的會展市場漸趨成熟,一些規模小、層次低的展會相繼退出,一些規範化程度低、信譽差的企業逐漸淡出市場,展會數量較2004年有所減少,但單體展會的規模擴大,內容不斷專業化,層次逐漸提高,形成例會的增多;一些專業性強、運作規範、誠實守信的企業初具規模,“十大品牌展會”的戰略帶動作用初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