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其發達的文化產業,對發展中國家實行文化擴張和文化滲透。以學術為代表的思想文化,以藝術為代表的高雅文化,以影視音像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服飾和餐飲為代表的商業文化,都以其時尚化、大眾化和多樣化的娛樂性吸引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的興趣。與文化資源大省的地位相比,與文化大省的現狀相比,陝西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與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有很大差距,也與周邊省份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特別是上海、廣東、浙江等地近幾年來的文化產業已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湖南、廣西、山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也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步伐,這都給我們提出了挑戰。
2.文化體製性障礙仍然存在
由於計劃體製的影響,政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忽視了文化的產業屬性和宏觀管理,因而省內沒有統管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職能部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缺位,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沒有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係的研究工作還沒有起步,分析陝西文化產業現狀至今缺乏係統的統計資料。從管理職能看,一些文化管理部門兼政府管理職能和企業經營功能、事業單位職能於一體,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現象。政府既擔負管理職能,又投資興辦企事業單位,出現“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現象。這種政企不分、政事相混的管理體製,一方麵造成政府對企業諸多的幹預,另一方麵導致了經營管理者的依賴心理,“等、靠、要”思想嚴重。從管理方式看,權力高度集中,政府統得過多、管得過死。一方麵,將本來可以推向市場的經營性文化企業同公益性文化事業混為一體,政府包攬過多。另一方麵,對文化單位的人事、工資管理、職稱評定甚至產業項目的確立等,基本上沒有擺脫計劃體製下的傳統管理模式。文化企事業單位人事及分配的自主權很小,多餘的人調不出去,需要調的人才進不來;調來了,薪酬水平又太低,人才流失嚴重,問題非常突出。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製嚴重抑製了微觀主體的積極性。
3.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偏小
“十五”以來,陝西的文化產業伴隨經濟的增長有了長足發展,以大眾文化為中心的文化生產和消費機製已經形成,但是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集中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少,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經營層次普遍不高,文化事業單位在內部管理機製上尚未建立起現代企業製度,沒有真正形成“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多能少”的微觀機製,麵對市場的生存發展能力很低,很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相當一部分文化單位,遊離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之外,思想上對文化的產業屬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把文化產業當作事業來辦。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習慣於根據上級的要求安排,缺乏強烈的市場經濟意識。文化企事業單位數量不少,但“大而強”、“大而優”的知名企業和集團不多,缺乏發展文化產業的“航母”和“旗艦”,核心競爭力不強。
4.投融資渠道單一
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單一,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一是陝西文化產業的資金,特別是重要文化活動經費,國有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組建啟動,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文化基地和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財政投資仍是主渠道。雖然建立了文化產業基金,但因基數太小,不少具有發展潛力的文化項目難以啟動,一些能夠提升文化建設總體水平的標誌性設施無力上馬。二是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文化產業招商引資起步時間不長,吸引外資規模不大。三是文化企業投資多以自籌資金為主,大多是“白手起家”、個體或私營合夥的中小型企業,資本市場融入度極低。四是基層文化建設資金沒有擺脫政府單一投入的傳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