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政策與實踐(2 / 3)

西影影視傳媒學院是西影和外院兩家聯辦的一所四年製本科藝術學院,列入國家統招計劃,2003年開辦,2003年招生。目前,在校學生有1000多人,規劃設置專業12個,現已正式開設8個專業。學院現在已完成學生公寓1、2號樓、圖書館、操場、明星廣場等建設項目,新教學大樓和學生生活服務中心正在籌建。學院教學管理、教學秩序、基礎建設在2004年高校評估中受到好評,通過了驗收。一個現代化的影視傳媒學院已初具規模。

西部影視數字化製作基地建設項目經中央批準,以國債資金1億元扶持建設。該項目是我國西部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備最先進的數字化影視節目製作基地。除滿足西部電影集團發展需求外,可為中西部地區電影、電視製作提供設備租賃、音效錄製、動畫製作等全方位的服務。西部影視數字化製作基地的建設對推動西部地區的電影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統一組織了第一、二批設備招標工作。一期撥付資金2000萬元已經到賬,數碼基地工作班子已經建立,人員招聘和前期各項工作正在抓緊實施。

西部影視城選址在藍田縣白鹿原,建設總投資約37億元,是一項投資大、周期長的工程。招商引資是影城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目前已完成了影視城規劃設計方案,取得了1080畝四荒土地的合法使用權,簽定了土地使用補充協議,對影視拍攝區內1500多畝土地,112家農戶的房屋財產、地麵附著物進行了第二次清查,完成了影城項目宗地的岩土初勘工作。2004年11月在香港舉辦了西部影視城招商推介會,參加了陝西香港經貿展等,已和三家港商達成西部影視城建設項目合作意向。目前土地過戶和招商引資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根據中辦發〔2001〕17號文件和陝辦發〔2002〕2號文件《關於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幹意見》的精神,集團進行了改革。集團改革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四個基地”,實現“四個一流”,形成“一業為主,兩翼齊飛,四輪驅動”的產業格局。“四個基地”即從2004年開始到2010年把西部電影集團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影視後期製作基地、影視人才培養基地和影視文化旅遊觀光基地;“四個一流”即通過一流的管理水平,造就一流的專業團隊,創作一流的影視作品,實現一流的經營業績;“一業為主,兩翼齊飛,四輪驅動”的產業格局即形成以影視為主業,教育、娛樂為兩翼,出版、科技、商貿和房地產業四輪驅動的產業發展格局。具體的設想包括:以影視數字化後期製作基地為平台,推進數字電影的規模化發展及發展相關科技產業;以電影主業生產輻射音像光盤出版及相關文化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培養影視藝術人才,發展教育產業;以影視城基地為基礎,發展旅遊、娛樂、相關文化產業和房地產業。西部電影集團提倡“不訴苦,不叫窮,不伸手,不氣餒”的精神,發揚“自信、自強、自立”的作風,圍繞集團確定的改革發展目標和產業結構格局,主要做好幾件事情:做大做強影視主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

西部電影集團的成立,是電影產業化改革的重要標誌,也是西影品牌的進一步提升。四年間,始終堅持“公開公正,平等競聘,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原則,使能者上,庸者下,已完成了機構、人事、工資、財務等製度的改革,建立了各項規章製度,使集團的各項管理逐步走上了規範化、正規化的道路。西部電影集團組建後,影視作品質量和數量均大幅提高,並率先在全國開辦了首家省級電影頻道,創辦了影視傳媒學院。

3.陝西新華發行集團公司

陝西新華發行集團公司由陝西省新華書店、陝西省外文書店,榆林、延安、銅川、渭南、鹹陽、寶雞、商洛、安康、漢中9個市級新華書店及其所轄縣(市、區)93個新華書店,楊淩示範區新華書店和各級新華書店的控股企業組成。集團公司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同意批複後,於2005年12月28日在西安隆重成立,歸屬省委宣傳部直接領導。集團公司成立後,把陝西省新華書店和陝西省外文書店合並重組若幹專業分(子)公司。參加集團公司的各市、縣(市、區)新華書店改製為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各級新華書店和陝西省外文書店的控股企業改製為集團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公司實行母子公司的管理體製,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將參加集團公司的成員單位的國有資產統一授權給集團公司經營管理。

陝西新華發行集團公司的組建,是陝西省新華書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標誌著我省出版發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以創新體製、轉換機製、麵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優化資本結構,完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製度;以深化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和市場整合,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規模效益增長,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為集團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基礎。

陝西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堅持圍繞宣傳文化主業,充分發揮出版物發行主渠道作用,探索發行體製改革和促進發行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新實踐,為全國發行體製改革提供了新的借鑒,積累了新的經驗。

4.陝西三秦共生有限傳媒有限公司

陝西三秦共生有限傳媒有限公司是陝西日報社、陝西共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及西部大開發雜誌社2005年10月9日在西安簽署協議,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共同組建的傳媒公司。

該傳媒公司由陝西日報社、陝西共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及西部大開發雜誌社首期共同投資9600萬元組建。在經營期內,陝西三秦共生有限傳媒有限公司將擁有《三秦都市報》的發行、廣告經營管理權,並對采編出版成本和工作人員績效進行管理。《三秦都市報》在報紙編輯出版的輿論導向和宣傳紀律方麵,接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的領導和陝西日報社的指導和監督。陝西日報社作為《三秦都市報》的主辦單位,將保證《三秦都市報》的采編、出版發行、廣告經營管理權的完整。

新組建的傳媒公司設董事局和監事會。三秦都市報社實行總編負責製,全麵主持報社的工作,把握輿論導向,負責報紙的終審,執行總編負責報紙的經營管理。陝西三秦共生有限傳媒有限公司的組建,標誌著我省報業向集約化經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製定相關政策規劃,實現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雙輪驅動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把繁榮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大事來抓。從2000年開始,就把發展文化產業列為文化廳工作的考核重點之一。2002年在實施“一線兩帶”戰略舉措中,把文化產業列入規劃,提出建設西部經濟強省與建設文化強省互動並進的發展目標。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陝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推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2005年11月,省政府製定了《貫徹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若幹決定的實施意見》,省財政廳和稅務部門出台了《關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幹經濟政策的意見》,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陝西省文化廳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繁榮,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自1996年開始,在廳直單位堅持實施文化產業目標管理責任製,取得了較好的收效,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各市文化局普遍重視文化產業工作,西安市的文化旅遊業已成為全市的特色文化經濟和支柱產業,安康把文化產業列入“綠色安康”戰略的重要內容,延安把紅色旅遊作為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突破口,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了加強對全省文化產業的指導,近年來,省文化廳製定出台了一係列政策規定。2000年為適應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要求,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我省文化產業的意見》。2001年,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要求,製定了《文化產業發展“十五”規劃》。2004年,陝西省文化廳出台了《關於加快非公有製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全國首家出台正式文件支持民營文化產業的發展。2005年7月召開了我省文化係統第二次文化產業工作會議,命名了35個全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單位)。2005年12月製定了《陝西省文化係統文化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為建設文化強省製定和落實各項戰略舉措。2006年6月,西安曲江新區和安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省文化廳製定了《陝西省文化係統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單位)評選命名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了規範化管理,更好地發揮其示範、窗口和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