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曆代名賦4
第四節元明清名賦
秋望賦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元太原忻州秀容(今山西忻縣)人。自幼好學,七歲能詩,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金亡不仕,發憤著述。所為詩文,流露了反對侵略、憎恨貪吏、鄙視權貴、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其詩被稱為一代“詩史”,其詞為金一代之冠,其《論詩絕句》見解獨到,流譽古今。其賦為數不多,但文筆遒勁,技法高人一籌。著有《遺山集》、《金史》(未完成)、《續夷堅誌》等。
【原文】
步裴回而徙倚①,放吾目乎高明②。極天宇之空曠,閱歲律之崢嶸③。於時積雨收霖④,景氣肅清。秋風蕭條,萬籟俱鳴⑤。菊鮮鮮而散花,雁杳杳而遺聲。下木葉於庭皋⑥,動砧杵於蕪城⑦。穹林早寒⑧,陰崖晝冥⑨。濃淡霏拂⑩,繞白紆青。紛叢薄之相依,浩霜露之已盈。送蒼蒼之落日,山川鬱其不平。
瞻彼轘車瞏車轅,西走漢京。虎踞龍盤,王伯所憑。雲煙慘其動色,草木起而為兵。望崧少之霞景,渺浮丘之獨征。汗漫之不可與期,竟老我而何成!挹清風於箕潁,高巢由之遺名。悟出處之有道,非一理之能並。繁南山之石田,維景略之所耕。老螭盤盤,空穀淪精。非雲雷之一舉,將草木之偕零。太行截天,大河東傾。邈神州於西北,悅風景於新亭。念世故之方殷,心寂寞而潛驚。激商聲於寥廓,慨涕泗之緣纓。
籲咄哉!事變於已窮,氣生乎所激。豫州之士,複於慷慨擊楫之誓;西域之侯,起於窮悴傭書之筆。諒生世之有為,寧白首而坐食!且夫飛鳥而戀故鄉,嫠婦而憂公室。豈有夷墳墓而剪桑梓,視若越肥而秦瘠?天人不可以偏廢,日月不可以坐失。然則時之所感也,非無候蟲之悲。至於整六翮而睨層霄,亦庶幾鷙禽之一擊。
【注釋】
①裴回:即徘徊。徙倚:流連不去。②高明:指高敞的處所。《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台榭。”③歲律:歲時、季節。崢嶸:不平凡,不尋常。④霖:久雨。《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⑤萬籟俱鳴:各種聲音都鳴響起來,此指秋聲。⑥木葉:樹葉。庭皋:堂前高地。⑦砧:捶衣用的石板或石頭墊子。杵:捶衣用的木棒。蕪城:荒蕪的城市。⑧穹林:幽深的樹林。⑨陰崖:背陽的山崖。⑩霏:雲氣。繞白紆青:指山林中雲氣飄拂,就像纏繞著白色的、係著青色的東西一樣。紆,係結。叢薄:叢生的草木。浩:盛。盈:滿;充積。鬱:繁盛的樣子。車瞏轅: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東南。《元遺山詩集箋注》引《管子》:“車瞏轅之險,謂道路形若轅而車瞏曲,緱氏東南有車瞏轅道是也。虎踞龍盤:形容地勢雄壯險要。常指帝都。本文承上句漢京(東漢京都)指洛陽。王伯:多寫作王霸。春秋時,周天於是諸侯國的共主,稱為王;強有力的諸侯糾合各國,尊王室、禦外侮,稱為霸。憑:憑借,倚仗。草木起而為兵:即草木皆兵。詳見《晉書·苻堅傳》。崧:通嵩。即嵩山;少;少室山,為嵩山之西峰,在河南登封縣境內。浮邱:即浮邱子,古代傳說中的神仙,曾與容成子騎鶴遊嵩山。汗漫:漫無邊際,時間久遠。期:約會。《詩·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老我:等老了自己。挹:捧取。箕潁:箕山、潁水。相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箕山,洗耳於潁水之濱。巢由:巢父、許由。巢父亦傳說中堯時隱士,因在樹上築巢而居,故稱。堯以天下讓之,不受;又讓許由,亦不受。後世詩文用典,並稱為巢由或巢許。出處:出仕和退隱。一理:個別標準。繁:句首語氣詞。南山: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西安市南。《詩·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石田:不可耕之田。景略:王猛,字景略,曾隱居華陰山,懷佐世之誌,後成為苻堅謀士。詳見《晉書·王猛傳》。螭:古代傳說中龍的一種。盤盤:蜷曲的樣子。淪精:見識高遠之士沉淪。淪:沉淪,埋沒。精:精英;見識高遠之士。“非雲”二句:意謂像王猛那樣的英才,如不被起用出仕,也會同草木一樣凋零於空穀荒山之中。雲雷一舉,指被起用出仕。太行:太行山。大河:黃河。邈:遠。神州:聯係後句,此當指帝都。怳:茫昧,形象模糊。新亭:古跡名。故址在南京市東南。典出《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豈頁)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世故:世事變故,戰亂。殷:眾多。潛驚:暗驚。商聲:秋聲。涕泗緣纓:淚水侵濕了冠帶。涕泗:眼淚鼻涕,《詩·陳風·澤陂》:“涕泗滂沱。”纓,係在頷下的冠帶。籲咄哉:感歎詞。“事變”句:謂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向反麵變化。窮,極點。氣:精神氣質。激:激動感情使奮發。“豫州之士”二句:典出《晉書·祖逖傳》:祖逖,字士稚,範陽人。元帝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之,以為豫州刺史。將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誓曰:“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詞色壯烈,眾皆慨歎。“西域之侯”二句:典出《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家貧,為官傭書。嚐投筆歎曰:‘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因開拓西域有功,封為西域都護,定遠侯。諒:料想。生世:人生在世。寧:難道。嫠婦而優公室:寡婦為國家擔憂。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嫠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室之隕,為將及焉。”越肥而秦瘠:指與自己無關的事。語出韓愈《爭臣論》:“今陽子(城)在位不為不久矣,而未嚐一言及於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天人:指天意與人事。候蟲之悲:指像蟋蟀一類的昆蟲,一到秋天就發出悲哀的嗚叫聲。六翮:健羽。語出《戰國策·楚四》:“奮其六翮而淩清風,飄搖乎高翔。”睨:斜視。庶幾:差不多。
【賞析】
由於元軍入侵,家鄉淪落,元好問曾徙居嵩山腳下,度過八年“半隱居”的生活。此賦當作於此時。時值元蒙侵金,“世故方殷”,又曆國破家亡,轉徙流離的生涯,賦中表現了作者“嫠婦而憂宗室”,關心國家安危的焦慮心情和強烈的報仇複土的願望。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文筆剛健而有氣勢。實乃金賦中的上乘之作。
吊諸葛武侯賦①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末進士,官高安縣丞。因性剛嫉惡,與時多忤,棄官歸隱。明太祖興,被聘至金陵,佐定天下,為明朝開國重臣。官至禦史中丞,兼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正德中,追諡文成。他是元末明初的詩文大家,著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其賦多係有感而發,寓意深刻。
【原文】
天地閉塞兮②,聖賢隱淪③。大旱焦土兮,龍無所用其神。當運命之厄窮兮④,堯舜且猶有極。委厥軀以隨化兮⑤,亦哲人之所戚⑥。彼狂猾之縱悖兮⑦,履羿、莽以滔天⑧。亂倫汩典兮⑨,流毒為淵。夏少康之不作兮⑩,時又無湯與武。蕨薇不可以食兮,焉睘睘而獨處?睠三顧之款悃兮,蹠高光之所為。鳳凰非梧桐不棲兮,於嗟去此其安歸?瞻星芒於渭濱兮,豈皇天之叛渙?日昃不可使再中兮,指桓、靈而慨歎。昔尼父之不逢兮,寓斧鉞於《春秋》。誅奸邪於既死兮,開日月之昧幽。般紛紛以攘奪兮,世不以之為殃民。彝泯滅猶一發兮,微斯人其孰明?覽《出師》之遺表兮,涕淫淫其如雨。悲逝者之不回兮,邈英風於萬古。
【注釋】
①諸葛武侯:三國蜀丞相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被封為武鄉侯,故後世稱之為諸葛武侯。②天地閉塞:形容奸邪當道,賢哲不用,時事黑暗。③隱淪:隱遁淪落。④運命:命運。厄窮:窮困潦倒,不顯於時。⑤厥軀:其身。隨化:聽憑自然規律的安排。⑥戚:悲哀。⑦狂猾:狂妄奸邪之人。縱悖:不顧一切,放縱妄為。⑧履:步隨。羿:夏代有窮氏國君,不修民事,荒淫無度,被家臣寒浞誅殺。莽:王莽,代漢稱帝,自立新朝,法苛役繁,民不聊生,為農民起義軍所殺。滔天:罪惡滔天。⑨亂倫汩典:敗壞倫理,擾亂典草。⑩少康:夏王相的兒子。寒浞之子寒澆殺相代夏,少康長大後,就和舊臣合力滅浞,恢複了夏朝。不作:不能複生。湯:商湯。夏桀淫亂,怨聲載道,他興兵滅夏,建立了商王朝。武:周武王。商末紂王淫樂無度,民生凋敝,他起兵滅商建周。此句係用伯夷、叔齊的典故。周武王滅商,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與叔齊逃至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蕨薇以充腹。此句是說。隱居遁世的辦法是不行的。焉:怎麼能。睘睘:孤獨無依。《詩經·唐風·杕杜》:“獨行睘睘。”睠:反顧,追念。三顧:三次探視、邀請。漢末劉備曾三顧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政。款悃:誠懇,懇切。蹠:踩,步隨。於嗟:亦作“籲嗟”。歎詞。去此:除了這種選擇。安歸:又能歸屬誰呢?瞻星芒於渭濱:據《晉陽秋》記載,諸葛亮屯軍於渭河岸邊,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向西南流,落於亮營,頃刻亮死。皇天:上天。叛渙:跋扈,蠻橫。昃:太陽偏西。中:正午。桓、靈:漢桓帝、漢靈帝。尼父: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世尊稱為尼父。不逢:生不逢時,不逢明主。此句意為:孔子作《春秋》,寓貶斥於其中。即下文所謂“誅奸邪於既死”。斧鉞,古代兵器,借指誅伐。昧幽:幽暗不明。代指黑暗的年代。般:亂。攘奪:爭奪,搶奪。比喻戰爭。彝:常道,法度。泯滅:滅絕。一發:一發係千鈞,形容情況萬分危急。微斯人:如果沒有此人。孰明:誰能證明。《出師》之遺表:諸葛亮曾先後兩次上《出師表》,表明自己輔佐漢室、恢複中原的決心。涕:眼淚。淫淫:流淌的樣子。屈原《九章·哀郢》:“涕淫淫其若霰。”邈:遠。英風:傑出的氣概。
【賞析】
這是一篇感時吊古之作。三國時的諸葛亮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激勵著後世的無數仁人誌士,劉基對他也十分景慕。此賦首先鋪敘了漢末奸邪當道、聖哲隱淪、社會黑暗的無情現實;次寫諸葛亮感念劉備的三顧之誠,慨然出山,為平定中原、恢複漢室效力;繼而筆勢一轉,寫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壯誌未酬,從而抒發了作者無窮的哀婉之情。無疑,這篇賦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是有感而發的,我們不難從中感受到元末的社會現實與作者的遠大抱負。在藝術上,此賦不事冗長的鋪張,篇幅雖短而意足神完,堪稱一篇較好的抒情小賦。
見南軒賦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諡文正,湖廣茶陵人,生長於北京。天順七年(1463)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著有《懷麓堂集》一百卷。他不僅是明代著名政治家,還是著史文學家,開創了“茶陵詩派”。有賦10餘篇。
【原文】
若有人兮衡門之下①、蘭渚之濱②,體貌質野③,意度清真。植叢菊兮十株,撫孤桐兮五弦④。朝詠“結廬”詩⑤,暮誦“歸來”篇⑥。蓋慕陶靖節之為人也⑦,遺世絕俗,自稱為葛天氏之民⑧。爾其傲睨江湖⑨,逶迤岡阪⑩。倚秋旻而長嘯,驚落景之方短。藜杖紆徐其卻立,芒逍遙其未返。登西丘而左顧,涉東皋而右盼。時宿留以延佇,忽南山之在眼。澹秋色兮將夕,思美人兮何極!瞻孤雲兮歸來,與飛鳥兮俱息。慨歲華之遲暮,及草木之蕭瑟。寄緬懷於太古,聊一感於山色。方其嶄岩山昔崿,如鬥如卻;馳張廓翕,如揖如拱。飄揚兮如驟,偃蹇兮如立。倏僉欠藏兮既定,渺不知其所入。
當予之始遇也,倀倀皇皇,心誌交馳。四顧傍徨,不暇走趨。俯仰之間,萬景畢露。披襟一笑,傾蓋如故。神之既交,窅窅冥冥。一塵不幹,彼此誌形。太空寥寥,何物非假?隨所寓托,物無不可。蓋於是不知山之為山,我之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