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總應該有第三條道可走(3)(1 / 2)

美國總統卡特之所以能在幾經斡旋之後,使埃及、以色列放棄爭執,在雙方都作了一定讓步的情況下簽訂《埃以和約》,就在於他找到並利用了矛盾雙方的共同利益訴求。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三十年間經曆了四次中東戰爭和多年不戰不和的局麵。長期的戰爭和緊張環境,使埃及和以色列兩國人民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厭戰情緒。埃及總統薩達特在埃及議會中說:“為了讓埃及士兵一個也不在戰爭中死亡”,他“準備到地球的另一端,甚至到猶太教堂去,到猶太人的老家去,談我們的和平願望”。這些因素推動埃以雙方走上了和解之路。“尋求和平”就是埃以雙方的共同利益訴求,有了這個共同點,接下來就是找到實現目標的方式。在美國的極力促成下,1977年11月13日,以色列總理貝京正式邀請薩達特總統訪問耶路撒冷。薩達特在以色列議會發表講話,表達了承認以色列和兩國和平相處的願望:“我向世界宣布,以色列已經成為既成事實,我們要和你們在公正而持久的和平中生活。”他與貝京達成三點協議:兩國間不再打仗,以色列將西奈半島主權正式歸還埃及,埃及在西奈半島大部分地區實現非軍事化。這樣埃以雙方都得到自己的利益,以色列歸還占領的西奈半島使埃及“收複領土,行使主權”的要求得到滿足,埃及宣布西奈半島實行非軍事化則滿足了以色列“和平與安全”的要求。

不光解決國際間的爭端是這樣,就是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由於利益關係而發生的爭執和矛盾也是隨處可見,同樣要求我們運用中和思維積極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從而在滿足爭執雙方利益的基礎上打破僵局、解決問題。

有一家百貨公司,計劃在市郊建立一個購物中心,而選中的土地使用權歸張橋村所有。百貨公司願意出價100萬元買下使用權,而張橋村卻堅持要200萬元。經過幾輪談判,百貨公司的出價上升到120萬元,張橋村的還價降到180萬元,雙方再也不肯讓步了,談判陷入了僵局。當然張橋村堅持的是維護村民利益的立場,因為農民以土地為本,一旦失去了這片耕地的使用權,他們就很難找到別的出路,於是就想多要一些錢辦一家機械廠,來安排失去土地的農民。而百貨公司也是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上,因為百貨公司是國有企業,讓步到120萬也是多次請示上級後才定下的,他們想在購買土地使用權上省下一些錢,用於擴大商場規模。然而冷靜地審視雙方的利益,則可發現雙方對立的立場背後存在著共同利益,失去土地的農民要辦一家機械廠談何容易,而百貨公司要擴大商場規模,就要招募一大批售貨員,這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早些將項目談成,讓購物中心快點建起來,依靠購物中心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既可解決農民謀生問題,又可解決補充售貨員的困難,成為雙方共同的利益所在。於是,雙方就有了共同的目標,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僵局的方案。方案之一,按120萬成交,但商場建成後必須為張橋村每戶提供一個就業的名額;方案之二,張橋村以地皮價120萬入股,待購物中心建成後,劃出一部分由農民自己經商,以解決生活出路問題。於是雙方的需要都可得到滿足,談判自然也就順利地突破了僵局,進入兩個方案的比較與選擇中去,不久協議就很容易地達成了。

由此可知,在尖銳對立的矛盾麵前,眼睛一定要“向前看”,思路一定要開闊,要注意挖掘矛盾雙方的共同點,盡可能減少分歧點,切實運用好“求同存異”這一有效的方法手段。這就要求把注意力集中於雙方立場背後的利益,創造性地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當然,這種替代方案一定既要能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利益,又要能兼顧對方的利益要求。

五、統攬兼用彼此對立的兩難人物

對於領導來說,同事、下屬之間的糾紛、矛盾等問題確實是一個非常頭疼、棘手的事情。因為如果處理不當,一旦公事變成私人恩怨,恐怕日後在工作中就會成為難以解開的結。對下屬間的矛盾處理不當的話,極有可能為領導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古今中外的官場上都有流行窩裏鬥的惡習,同事之間為了爭權奪利明爭暗鬥。如果統領者能夠巧妙地加以利用和操控,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能夠控製住局勢的統領者,總是善於在派係林立、派係紛爭的局麵中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