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條件,為什麼有的人成就突出,事業輝煌,有的人則無成就可言,無事業可談?成功者與失敗者,到底有什麼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什麼地方?這些差異又是如何影響工作和事業成敗的?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消除這種差異,彌補這種缺失呢?學者專家通過對數百位領導者近十年的跟蹤觀察和研究之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對一個領導者而言,影響其成就大小、事業成敗的根本因素是心智能力。領導者各自心中已有的、對於周圍世界如何運作的看法和行為總是存在差異的,有時難免相互抵觸和排斥。同樣,因為固有的心智能力會造成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曲解,進而會造成決策錯誤,帶來行動的失敗。因此,對領導者而言,其心智能力對工作和事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不可忽視。

“三流管理者學管理知識、二流管理者學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煉管理心智。”這是“學習型組織”提出者、《第五項修煉》一書的作者彼得·聖吉的著名理念。領導者的心智修煉在近幾年已經開始受到領導者們的重視。

雖然說“改善心智模式”是彼得·聖吉的著名理念,但“心智”這個概念並不是舶來的,它是國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孟子》:“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現在我們都知道,思維是大腦的機能,但古人卻以為心是思維器官。在古人看來,心、智本身是兩個不同的所指,“心”是指心的功能本體,即心的物質肌理與活動機理,是一個帶有名詞性的行為過程。“智”是指心通過運動產生的對外界感應的知覺度。就是說,在古人那裏“心智”一是指思想的器官,二是指器官的功能和結果,包含著主觀認識問題的態度和思考的方式。古代的心智理論,既研究人的情感、意誌等非理性的心理活動,同時也研究人的認知想象的由來,那時的心理學與思維學是合二為一的。

當然今天我們所講的“心智”已是現代心理學的概念,已不再把“心”作為思想的器官,已經知道“心智”即意識和思維是人的一種精神現象,是人的大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

那麼為什麼要“修煉心智”,要強調“改善心智模式”呢?心智模式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價值評價,影響人們的行為取向,不同的心智模式,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當我們的心智模式與認知事物的發展情況相符,就能有效地指導行動;反之,就會使自己好的構想無法實現。但是,任何東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的心智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它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置疑。不良的心智模式會妨礙我們的學習,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但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心智模式存在缺陷,更不能自覺地去進行心智模式的改善與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