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三月主動發起戰爭以來,李璟開始是緊張,心裏擔心重蹈上次伐閩戰事的覆轍,所以事必躬親,每天早朝必定過問前線糧餉後勤問題。
很快,李璟的心情就變成了失落。
林楓力主發起的這場清源、吳越大戰本質上是一場短平快的“閃電戰”,五個出動兵力的地方節度軍日常都會有三至六個月的存糧,就算戰鬥期間用糧驟增,但短短一個月的戰爭消耗也根本用不著後方緊急調度。而攻打福州時,林楓就地調用泉漳兩地存糧,又發動了當地富商向前線運糧,根本不存在糧草接續不上的問題。也就是說,李璟這個自封的“總糧草官”根本沒有派上用場。
當攻伐吳越的中路軍敗、北路軍勝的消息先後傳來,李璟心情也如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的,無心打理公事。直到三月下旬,關於泉州、福州的勝利戰報先後以八百裏加急傳至後方,李璟才一顆大石落了地,連續幾天上朝時人都是手舞足蹈的,精神倍兒興奮。
但是,興奮永遠隻是暫時的,苦惱才是人生的主題!
等李璟興奮勁頭稍落,才在眾臣的提醒下先後意識到這勝利場麵不光帶來了榮耀,還帶來了諸多勝利的煩惱:
首先是政治影響方麵的,收複了清源軍影響尚不大,畢竟清源軍本來就是南唐名義上的屬地,而占據了福州就不一樣了,來自吳越的抗議需要回應,而對於吳越名義上的宗主國——後周,就必須有個正式說法了!
經過朝議,南唐派出了最高規格使者團,由尚書右仆射孫晟帶隊,攜帶大宗財物趕赴後周,解釋出兵吳越的事由,聲明南唐隻是要收回本屬於自己的福州一地,請求後周上下的諒解。
其次是新收之地統治的,泉州、漳州兩州以及福州之地如何管理是可能影響未來的重要決定。朝堂經過緊急商議,正式撤銷清源軍,另設泉州刺史、漳州刺史,由原戶部侍郎陳元藻改任泉州刺史,陳洪進為泉州團練使;留從願繼續擔任漳州刺史,張漢思任漳州團練使;福州地區仍設彰武軍,暫由建州節度使兼侍中陳誨兼任。
最後則是勝利之師封賞問題的,參與進攻的十餘萬士兵盡皆有封賞,朝堂下發錢財,再加上泉州、福州等地原有積財,無非是多花一些錢罷了;至於進攻吳越的三路步兵將領、水軍將領都準備大賞錢財;而行桂州節度使馬繼偉衛土有功,去掉了“行”字,正式成為桂州節度使;
最難以封賞的隻有一個人:林楓!南唐之所以能在各條戰線上取得勝利,最為重要的人物就是林楓。
林楓率特種戰士成功謀取了清源軍和吳越的福州,這個功勞如太陽般炫目,不能不賞;正是因為林楓極有遠見地成立了夷漢同盟,桂管地區才能輕鬆打敗了入侵的南漢大軍,此功也不能不賞;正是因為林楓的消耗戰,強敵後周在晉州城下受挫連連,成功吸引了後周的注意力,更是不得不賞的大功。
賞是必須的,但怎麼賞,卻要好好參詳。所以,當尚書右仆射孫晟在出使後周前一天在朝議中提出如何獎賞林楓這個問題後,立刻在朝堂上引爆了一個無比巨大的“震天雷”。
樞密副使常夢錫,行大理寺卿兼給事中蕭儼,禮部侍郎、右諫議大夫江文蔚,虞部員外郎韓熙載等擁林派自然讚同大獎大賞,認為必須將林楓樹立為南唐重視人才、賞罰分明的標杆和象征;
至於一直對林楓不感冒的樞密使馮延巳、樞密副使魏岑等人則極力將吳越戰爭的取勝盡皆歸功於聖上的決斷和英明、齊王的睿智指揮,同時將桂管地區的勝利盡皆歸功於原武昌軍副將、行桂州節度使馬繼偉個人,極力淡化、抹殺林楓在所有戰爭中的貢獻。
不過,有一點讓所有人都記憶深刻的是,在這一次的朝堂爭議上,即使最頑固的反對派說話也都有些小心翼翼,不再有人跳著腳亂向林楓潑汙水了。畢竟,國子助教王泰全家被屠的事實擺在那裏,雖然案子沒破,誰都知道這事兒跟林楓脫不了幹係,自然不想再去過度刺激林楓,鬼才知道他或者他的手下人會瘋到啥地步呢!
朝堂上關於林楓封賞的第一波爭論本來比較平淡,但是因為兩個重量級人物的參與,爭論立刻升級了。
林楓的未來老丈人、司徒周宗在一天晚上接見了席慕城後,連夜拜訪了自己的朝中摯交和盟友。於是,在第二天早朝加入到支持林楓隊伍中的大佬們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