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少數民族文學史3-3(1 / 3)

第二章少數民族文學史3-3

華南地區民間傳說

唐代前後,屬於嶺南越族中不同支係的壯侗語族諸族先民,逐步向民族形成的方向發展,其間伴隨著各自代表人物的出現、曆史事件的發生、風俗習慣的形成以及居住地域的相對穩定,因而各種傳說應運而生,並得到很大發展。

1.人物和史事傳說

包括各民族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傳說,主要有水族的《民丁》,布依族《德者的傳說》、《王仙姑的故事》,侗族的《吳勉》、《金王的傳說》,毛南族的《盧道一過堂》,黎族的《黃道婆在崖州》,傣族的《諸葛帽》,壯族的《儂智高的故事》、《瓦氏夫人的傳說》、《韋銀豹的傳說》,以及壯族歌仙劉三姐、侗族歌師吳文彩的傳說等等。

《儂智高的故事》是壯族著名的傳說。儂智高是宋代廣源州(今左江地區)人。1052年他率領壯漢族人民舉行反宋起義,在南寧建立南天國,稱仁惠皇帝。曾揮師東下,圍廣州57天,後與狄青激戰於歸仁鋪,敗走雲南,不知所終。他反抗封建王朝的事跡被編成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儂智高的故事》敘述儂智高是武鳴極多村人(一說寧明人,一說大新下雷人),家貧,與寡母相依為命,受盡財主欺淩。他自幼習武,長大後殺死財主,攜母出逃。儂智高為人剛正,好打抱不平。是年大旱,他殺掉下鄉逼賦的貪官汙吏,率眾造反。打邕州,建南天國,直搗廣州城下。所到之處,殺富濟貧,深得民心。後狄青偷渡昆侖關(今邕寧、賓陽交界處),儂智高戰敗歸仁鋪,遂退守大明山,自己即被長虹馱上九天雲霄。

按史實,依智高出身壯族小首領世家,本人曾仟羈縻廣源州首領。由於交趾進犯,他請求朝廷保護,屢遭拒絕,憤而起兵反宋。史載儂智高“殺知州陳珙及廣西都監張立”,“殺曹覲於封州,殺趙師旦、馬貴於廉州,餘殺官吏甚眾”,“民不得入者皆附智高”,因而“勢益張”。故事傳說顯然對有關吏實作了藝術加工和發揮。儂智高出身寒門,驍勇善戰,克故製勝,被塑造成農民起義英雄的形象,受到崇敬和信仰。雖然起義失敗了,但像神一樣升天。故事的結尾帶有濃鬱的傳奇色彩。

同樣,吳勉的傳說富於浪漫主義的傳奇性。吳勉是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一帶侗苗農民起義的侗族領袖。洪武十八年,義軍發展到20多萬人。後明王朝派大軍鎮壓。《趕山鞭》與《倒栽樹》說的就是吳勉運用智謀禦敵突圍的動人故事。

《趕山鞭》敘述當明軍向黎平推進時,吳勉使出趕山鞭,把羊角崖的岩石像牛羊一樣向前驅趕,經佳所、永從、頓洞直抵信洞坎,一路岩石滾滾,煙塵蔽日,驚天動地。原想趕到八洛河上遊築壩河,水淹明軍,可惜被一位姑娘說破天機,岩石便不動了。《倒栽樹》敘述吳勉於嶺遷寨被圍,為了安定軍心,他倒栽一棵樹苗,預言樹活,義軍必勝。樹果真栽活,義軍士氣大振,趁夜突圍轉移。這兩個故事頌揚吳勉的神力與智謀,表達了人民對起義軍及其領袖的讚譽和摯愛。這是曆史人物故事經常表現的深刻主題。

布依族《王仙姑的故事》是以嘉慶二年(1797年)王阿崇(王囊仙)、韋朝元(七綹須)領導的南籠起義為背景創作的民間傳說。王仙姑家境貧寒,賣柴為生,因受買柴人欺負,揮起扁擔反抗,後率眾起義,群起響應。傳說王仙姑能撒豆成兵,竹節為炮,黃泥做火藥,打擊敵人,所向披靡。故事情節與人物刻畫適用了誇張與想象的手法,主題富有教育意義。

《禿尾馬》反映的是明代嘉靖年間壯族愛國女將軍瓦氏夫人的幫事。嘉靖年間,倭寇侵犯江浙沿海。兵部尚書張經素知俍兵(壯族兵丁)驍勇,征調禦寇。五十八歲的瓦氏夫人親率七千兵前往蘇淞一帶,與永順土家兵配合,打了抗倭以來第一次大勝仗,斬敵三千,得到皇上嘉獎。抗倭名將俞大猶有一次不幸陷入重圍,瓦氏奉命救援。她率領手下二十四位名將,衝鋒陷陣,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瓦氏一馬當先,衝入倭陣尋找俞大猶,倭寇卻難敵其鋒芒,避讓惟恐不及,隻能望其項背,伸手抓她坐騎的馬尾。待戰鬥結束,瓦氏的坐騎已成禿尾巴了。從此,瓦家軍威震敵膽,江浙百姓誇她“花瓦家、能殺倭。”

《劉三姐》是壯族歌仙的傳說。劉三姐又叫劉三妹、劉三娘,唐代人,生於公元705年到710年之間。她的事跡遍及嶺南,被壯人尊為神,塑像供奉。《蒼梧縣誌》說她“出入必歌,使紡績而故紛其絲,隨歌隨理,即有緒;使給田,歌如故,須臾終畝”,可見是個善歌的勞動婦女。她遺下的歌很多,膾炙人口,20世紀60年代初將其事跡編為歌劇和電影,譽滿五洲。

《劉三姐》的情節是這樣的:在廣西宜山城外的下梘村,有個劉老頭和劉媽,生有一男一女。有一天晚上,劉媽夢黃鶯叼著頭發撲入胸口,十月後生下一女叫善花,因排行第三,人稱劉三姐。劉三姐聰明過人,出口成章,找她對歌的人成群結隊,但都沒人敵過她。村裏有個李示田,勤勞誠實,向劉三姐學歌,兩人相好。村裏財主莫懷仁,人稱“莫壞人”,找個媒婆上門要討三姐為妾,被劉三姐罵得狗血淋頭:“我不愛壞人不愛財,你瞎了眼睛亂跑來。一抓稻草四塊板,叫你壞人狗洞埋。”

“莫壞人”又用銀子請陶、李、竹三個水客與三姐對歌,沒有得逞。他趁劉三姐與李示田在下梘積古山上邊砍柴邊對歌,偷偷拿砍刀砍斷藤條,劉三姐掉到河裏,漂了三天三夜到柳州。後來喬裝打扮回到村裏,對“莫壞人”說三姐沒有死,躲在石岩中。“莫壞人”叫她帶路,他一進岩洞,劉三姐用拐棍敲下一塊大石,把他壓扁了。她回到家找到李示田,同赴柳州魚峰山對歌三天三夜,就不見了。人們說她成仙了,在山上鯉魚岩裏塑像紀念。也有人說他們到桂林七星岩,對歌七晝夜之後,化為黃鶯飛上藍天,岩裏也塑了石像。

這篇傳說有說有唱,情節曲折,生動活潑,它通過幾個對歌的場景,為塑造人物做好鋪墊,從正麵和側麵突出了歌仙的本領。又通過與莫懷仁的鬥爭,突出了她的勇和謀。前後照應的黃鶯投胎及三姐變黃鶯的情節,使“仙”味得以升華,造成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浪漫主義的藝術效果,十分感人。

《吳文彩的傳說》中的吳文彩,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貴州黎平臘侗有名的侗族歌師,他編了不少長詩和侗戲,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民間藝人。傳說通過編歌使一對被迫拆散的夫妻團圓和演奸臣盧托十分逼真這兩個具體而生動的情節,側麵塑造了吳文彩的形象。說明了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從而讚揚了吳文彩的歌才和藝術功力。

2.習俗傳說

有關節日、服飾、文娛、文藝用品等題材,構成了傳說的豐富內容,作品主要有壯族的《特屈的傳說》、《牛王節》,《三月三歌節》、《霜降節》、《稔果的來曆》、《美麗的壯錦》,仡佬族的《首烏的故事》,侗族的《鬥牛的來曆》、《三月三傳說》,毛南族的《頂卡花》,仡佬族的《江水斷流》,黎族的《文身的來曆》、《三月三的來曆》,傣族的《劃龍船的傳說》、《高升的來曆》,水族的《端節由來》、《卯節的來曆》、《魚姑娘》、《三月掛青》等。

此外,由於壯侗語族各族詩歌、音樂、舞蹈比較發達,因此有關傳說也比較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傣族的《貝葉信》、《讚哈的始祖》,侗族的《陸大用的傳說》、《吳文彩的傳說》,京族的《獨弦琴的聲音》,壯族的《劉三姐的傳說》、《馬骨胡》,布依族的《月琴的傳說》、《木葉的傳說》、《姐妹簫的傳說》、《勒尤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