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孟孫,春秋時魯國公族。《元和姓纂》“孟孫,魯桓公之子慶父之後。”子服,魯公族孟獻子之孫孟椒,字子服惠伯,別立一宗,稱子服氏。此謂由孟孫氏又分出子服氏。
(342)季孫,春秋時魯國公族,魯桓公子季友之孫季孫行父的後裔。公,季孫行父之孫,名公彌,字公,別立一宗,稱公氏。
(343)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相傳為文王子郇伯的後裔。中行,即荀林父,春秋時晉國執政,晉文公立“三行(步兵)”抵禦翟人,被任為中行之將,故又以中行為氏,稱中行桓子。
(344)夫概,春秋時吳王闔閭的弟弟,後亡奔楚國,被封為堂眝氏。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王,通“亡”。
(345)伍員,即伍子胥,春秋末吳國大臣。他出使齊國時曾將其子托給鮑氏,後成為王孫氏。見《左傳·哀公十一年》。
(346)智果,一作知果,春秋時晉國大夫。他曾反對智宣子立瑤為後,未被采納,於是他“別族於太史(韋昭注:太史,掌氏姓),為輔氏”。見《國語·晉語》。
(347)士,士氏。周宣王大夫杜伯為宣王所殺,其子隰叔奔晉,生子輿(士)為晉士師,子孫以官為氏。隨,隨氏。士孫士會食邑於隨,即隨武子,子孫以邑為氏。範,範氏。士會又食邑於範,居於此邑的子孫以範為氏。見《國語·晉語》及韋昭注。(348)荀又曰智《世本·氏姓篇》“(中行寅)本姓荀……元與智伯同祖逝敖,故智氏亦稱荀。”
(349)眡,晉國公族眡文之子叔虎的食邑,子孫以邑為氏。其後眡芮為晉大夫,食邑於冀,子孫別為冀氏。見《潛夫論·誌氏姓》、《元和姓纂》。
(350)以氏周陽《漢書·酷吏傳》:“周陽由,其父趙兼以淮南王舅侯周陽(顏師古注:封為周陽侯),故因氏焉(顏師古注:遂改趙姓而為周陽也)。
(351)其先折侯張江《後漢書·方術列傳》“折像字伯式,廣漢洛人也。
其先張江者,封折侯,曾孫國為鬱林太守,徙於漢,因封氏焉。”
(352)王父,祖父。亡,通“無”。此謂漢以後以祖父的字為氏的現象,已不再存在。
(353)其以事誌,指以事誌氏。
(354)眣駁(chun喘—),舛駁。雜亂不純。眣,同“舛”。
(355)羊舌,晉武公孫突,為晉大夫,食邑於羊舌,號羊舌大夫。見《左傳·閔公二年》孔穎達疏引《世族譜》。
(356)傳說李果事《通誌·氏族略》:羊舌氏,“或曰:姓李名果,有人盜殺羊,遺其頭,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後盜事發,詞連李氏,乃掘而示之,以明己不食,惟舌存,而得兌(脫)。此不根之論。”按此說也見《左傳·閔公二年》孔穎達疏引《世族譜》。
(357)中行穆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因以事氏,《廣韻》十九侯引《風俗通義》“晉中行穆子相投壺,因為氏焉。”
(358)以投策稱《元和姓纂》“投氏,本郇侯,周畿內諸侯。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通誌·氏族略》謂“無是理也”。
姓氏之大別,炳炳如此。其失,男子猶或稱姓。當周時,楚有彭仲爽(359),於鄭,姚句耳也(360),而漢有東平嬴公(361)。薑姓著者尤眾,宜慕本返始者所為。觀晉士氏出於劉累(362),絕跡千年,不稱其族,及士會孽子在秦(363),則複故為劉氏(364)。氏有返始,其或返而稱姓,宜矣。亦有姓氏同言,弗能審別。若僖姓、任姓出黃帝(365),祁姓出堯(366),曹姓出祝融(367)。其在周世,曹有僖負羈(368),晉有祁奚(369),《潛天論·誌氏姓》雲,晉之公族眡氏班有祁氏(370),是也。其於黃帝子祁姓下亦引晉祁奚,則非也(371)。皆以其諡號封邑氏。風姓之任(372),周之曹叔末裔(373),並氏其國,與彼四姓者絕異(374)。故彭、姚、嬴、薑,或其氏族適與古姓同言,不詭自更也(375)。獨漢子南君嘉(376)、褒魯侯公子寬(377),用奉二王先聖祠祀,返姓曰姬,《漢書·恩澤侯表》。是乃為慕本耳。氏同者,公孫、桓、穆之倫,國有而非一姓(378)。及夫夏出陳之少西(379),齊出衛之齊惡(380),秦出魯之堇父(381),非伯禹、尚父、非子之裔(382)。以故國為氏者,其不可同,亦猶負羈與僖姓之別也。夫王基產東萊,與太原王沈為婚(383)。孔思晦祖尼父,而與孔末之後別族(384)。見《元史·孔思晦傳》。雖在叔季(385),猶知其文字適同,其係世則不一祖。古之人乎,宜睹於是,察矣。
(359)彭仲爽,楚令尹。《左傳·哀公十七年》:“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朝陳、蔡,封畛於汝。”
(360)姚句耳,鄭大夫。《左傳·成公十六年》:“鄭人聞有晉師,使告於楚,姚句耳與往。楚子救鄭。”
(361)東平嬴公,西漢人,董仲舒弟子。《漢書·儒林傳》:“董生為江都相,自有傳。弟子遂之者,藍陵褚大、東平嬴公……唯嬴公守學,不失師法,為昭帝諫大夫。”
(362)士氏出於劉累《國語·晉語八》:“(範)宣子曰:昔眤(士眤,即範宣子)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韋昭注:“《傳》曰:陶唐氏既衰,其後曰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龍;夏後嘉之,賜氏曰禦龍氏。”
(363)士會,春秋晉國大夫。晉靈公七年(前624年)由晉奔秦,晉人又誘其歸晉。孽子,庶子。
(364)複故為劉氏《左傳·文公十三年》,士會歸晉,“其處者為劉氏”。
孔穎達疏“會子在秦,不被賜侯,故自複累之姓為劉氏。”
(365)僖姓、任姓出黃帝《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眧、任、荀、僖、眥、儇、依是也。”
(366)曹姓出祝融《漢書·古今人表》“祝融子陸終,陸終妃女潰,生子六: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乙,五曰曹姓,六曰季連。”
(367)僖負羈,春秋時曹國大夫。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曹僖公之孫負羈為大夫,以祖諡為氏。”
(368)祁奚,春秋時晉國大夫。字黃羊。食邑在祁,任中軍尉。
(369)眡氏班有祁氏《潛夫論·誌氏姓》:“晉之公族……眡氏之班,有州氏、祁氏。”班,分別。
(370)則非也《潛夫論·誌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勝、眧、任、拘、眥、嬛、依是也。當春秋,晉有祁奚,舉子薦仇,以忠直著。”這裏認為,祁奚是以邑為氏,並非黃帝之子祁姓的後裔。
(371)風姓,相傳為伏羲氏之姓。風姓之任,指風姓的任國。《通誌·氏族略》“又任為風姓之國,太昊之後也,主濟祀,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也。”
(372)曹叔,即周武王弟曹叔振鐸。西周初封於曹,為姬姓國,春秋時被宋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373)四姓,指上述出自黃帝的僖、任,出自堯的祁,以及出自祝融的曹四姓。
(374)不詭自更,不是為了欺詐而改變姓氏。
(375)南君嘉《漢書·外戚思澤侯表》:“周子南君姬嘉。以周後,詔所褒侯,三千戶。(漢武帝)元鼎四年十一月丁卯封。”
(376)褒魯侯公子寬《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褒魯節侯公子寬,以周公世、魯頃公玄孫之玄孫奉周祀,侯二千戶。(漢平帝元始元年)六月丙午封。薨。十一月,侯相如嗣,更姓公孫氏,後更為姬氏。”
(377)國有而非一姓,指公孫氏、桓氏、穆氏等,各諸侯國都有,但並非出於一姓。
(378)少西《通誌·氏族略》“陳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夏舒以王父為氏,是為陳夏氏也。”夏出陳之少西,謂夏姓出自陳國的少西。
(379)齊惡,春秋末衛國大夫。《通誌·氏族略》:“衛大夫齊子,以字為氏。”
(380)堇父,春秋時魯國公族孟獻子的家臣秦堇父。見《左傳·襄公十一年》。
(381)伯禹,即夏禹。尚父,即呂望,又稱呂尚,齊國第一代諸侯。非子,秦人先祖。西周孝王時受封於秦,號稱秦嬴,是秦國第一代諸侯。這裏意為,上麵所說的夏、齊、秦與夏禹、齊尚父、秦非子沒有關係。
(382)與太原王沈為婚兩句《晉書·劉聰載記》“魏司空東萊王基當世大儒……為子納司空太原王沈女,以其姓同而源異故也。”
(383)孔思晦,孔子五十四世孫,元仁宗時襲封衍聖公。《元史·孔思晦傳》“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複欲冒稱宣聖後。思晦……遂會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譜於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
(384)叔季,衰亡之世。《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孔穎達疏:“國衰為叔世,將亡為季世。”
章炳麟曰:餘以姓氏分際,貞之《世本》,旁摭六藝故言,而誌姓譜。蓋《堯典》言“百姓”(385),今可著錄者五十有二:
(385)《堯典》言“百姓”《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百姓,百官。古代惟貴族有姓,故以百姓指百官。此指姓氏。
大盻風姓。炎帝薑姓。黃帝姬姓,其子青陽、蒼林因之(386)。其一亦稱青陽,是為少盻,與夷鼓同為己姓(387)。餘子為酉姓,祁姓,滕姓,《晉語》作滕《潛夫論》作勝。眧姓,任姓,苟姓,《晉語》誤為荀,從《廣韻》正;《潛夫論》作拘。僖姓,《潛夫論》作。眥姓,儇姓,依姓。而堯亦為祁姓。高辛之子棄(388),亦為姬姓。
高辛為房姓,《古史考》,見《禦覽》七十八引(389)。子契為子姓(390)。堯子丹朱為姓。虞舜為姚姓,亦曰媯姓。夏後禹為姒姓。《詩》亦為弋(391)。顓頊孫吳回(392),為火正(393),亦曰回祿(394),有子陸終(395),生長子樊,為己姓(396),其生董父,別為董姓(397);三子篯,為彭姓(398),後複別為禿姓(399);四子求言,為眫姓(400);五子安,為曹姓(401),後複別為斟姓(402);六子季連,為羋姓(403)。咎繇,顓頊裔子也,為偃姓,子化益為嬴姓(404)。此三十姓,皆有譜牒係世,出於帝王。
(386)青陽、蒼林因之《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
(387)與夷鼓同為己姓《國語·晉語四》:“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徐元誥集解以為當據《路史·疏仡紀》,夷鼓作夷彭,己姓作紀姓。
(388)高辛,帝嚳高辛氏。棄,周人祖先後稷。據《史記·周本紀》,棄為帝嚳元妃薑所生,好農耕,堯時舉為農師,舜時封於邰,號為後稷,別姓姬氏。
(389)七十八,當為“八十”之誤。《太平禦覽》卷八十引三國時蜀國譙周撰《古史考》“高辛氏或曰房姓,以木德王。”但《初學記》卷九、《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等,並據《帝王世紀》謂帝嚳為姬姓。(390)契,殷人的先祖。據《史記·殷本紀》,契為帝嚳次妃簡狄所生。
在舜時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
(391)《詩》亦為弋《詩經·皉風·桑中》:“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毛傳:
“弋,姓也。”清胡承珙《毛詩後箋》卷四:“姒,本作以,《白虎通義》:夏祖昌意以薏苡生,賜姓姒氏。《說文》無姒字,蓋即作以。弋與以,一聲之轉”。(392)吳回《大戴禮記·帝係》:顓頊之子老童“娶於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氏,產重黎及吳回”。依此說法,吳回為顓頊重孫。但《史記·楚世家》裴碤集解徐廣說“《世本》雲:老童生重黎及吳回。”則吳回為顓頊之孫。
(393)火正,《漢書·五行誌》:“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394)回祿《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其亡也,回祿信於聆遂。”韋昭注:“融,祝融也”;“回祿,火神。”又據《史記·楚世家》,吳回曾為火正,故有人認為此回祿即是吳回。
(395)陸終,吳回子,見《大戴禮記·帝係》《、史記·楚世家》。
(396)己姓。《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其長一曰昆吾。”裴碤集解“虞翻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昆吾。’”
(397)別為董姓《國語·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夷、豢龍,則夏滅之矣。”韋昭注:“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有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董,氏曰豢龍,封之川。”
(398)三子篯,為彭姓《國語·鄭語》:“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韋昭注:“彭祖,大彭也。豕韋、諸稽,其後別封也。”“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篯,為彭姓,封於大彭,謂之彭祖,彭城是也。”《史記·楚世家》司馬貞索隱引《世本》,篯作“鏗”。(399)後複別為禿姓《國語·鄭語》“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韋昭注:
“禿姓,彭祖之別。舟人,國名。”
(400)四子求言,為眫姓《史記·楚世家》司馬貞索隱:“《係本》(即《世本》)雲‘:四曰求言,是為鄶人;鄶人者,鄭是。’宋忠曰:‘求言,名也,眫姓所出,鄶國也。’”
(401)五子安,為曹姓《史記·楚世家》:陸終子“五曰曹姓”。司馬貞索隱“《係本》雲‘五曰安,是為曹姓,邾是’;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
(402)後複別為斟姓《國語·鄭語》:“斟姓無後。”韋昭注:“斟姓,曹姓之別也。”
(403)六子季連,為羋姓《史記·楚世家》:陸終子“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404)化益,即伯益。參見注(336)。陸德明《周易釋文》引《世本》:“化益作井。”又引宋忠注“化益,伯益也。”
夏時有仍曰緡姓(405)。《左》哀元年傳:“後緡方娠。”女子舉姓。故賈侍中曰(406)“緡,有仍之姓也。”周以前霍國曰真姓。《史記·三代世表》索隱引《世本》。殷遺民在晉者曰懷姓。《左》定四年傳。楚氏、尹氏曰慶姓;《潛夫論·誌氏姓》。春秋時四國:胡曰歸姓(407),鄧曰曼姓(408),狄曰隗姓(409),陰戎曰允姓(410)。此八姓者,不知所自出。
(405)有仍,古部族名。《左傳·哀公元年》:“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杜預注:“後緡,有仍氏女。”
(406)賈侍中,即賈逵。見《清儒》注第十二注(42)。
(407)胡曰歸姓《史記·陳杞世家》司馬貞索隱《世本》雲:“胡,歸姓。”
《潛夫論·誌氏姓》“歸姓:胡、有、何。”
(408)鄧曰曼姓《左傳·桓公七年》孔穎達疏引《世本》:“鄧為曼姓。”
《潛夫論·誌氏姓》“曼姓,封於鄧,後因氏焉。”
(409)狄曰隗姓《國語·周語》:“翟,隗姓也。”韋昭注:“翟,隗姓之國也。”狄,又作翟。
(410)陰戎曰允姓《左傳·昭公九年》杜預注“允姓,陰戎之祖,與三苗俱放三危者。”
而《山海經》複有句姓(411),似即苟姓,疑不能明也。於姓,阿姓,姓,桑姓,姓,鼬姓(412),威姓,銷姓(413),烈姓(414),氣姓(415),或係神聖而分在夷狄之域。《說文》有眔姓,姓,姓(416),《說文》又雲“殷諸侯為亂,疑姓也(417)。”《春秋傳》曰:“商有、邳(418)。”洪亮吉曰(419):‘、莘,並同音,蓋即有莘國也。”則《說文》言疑姓者,不為定據。又曰:“人姓。”段氏據《廣韻》知出何承天《纂文》(420)。又曰“姓也。”亦屬妄增。是等皆後世混氏為姓者,故皆不錄。皆史官所不載者。
(411)句姓,見《山海經·大荒東經》。
(412)於姓……鼬姓,均見《山海經·大荒南經》。
(413)銷姓,見《山海經·大荒東經》。
(414)烈姓,見《山海經·大荒北經》。(415)氣姓,見《山海經·海內經》。
(416)眔姓,姓,姓《說文》“眔,人姓也。”“人姓也。”“人姓也。”
(417),據《左傳·昭公元年》杜預注,為商諸侯。《說文》認為亦即姓,故稱“疑姓也”。章氏不同意這種說法。
(418)商有、邳《左傳·昭公元年》:“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邳,周有徐、奄。”杜預注謂“邳二國,商諸侯”。
(419)洪亮吉,清朝經學家,著作有《春秋左傳詁》、《公羊穀梁古議》、《意言》等。引文見洪著《春秋左傳詁》昭公元年。
(420)何承天,南朝宋學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曾為宋衡陽內史,故稱“何衡陽”。所著《纂文》已佚,清代任大椿、馬國翰、黃奭等有輯本。
《山海經》雖誇,其道神巫,有巫鹹,巫即,巫,巫彭,巫姑,巫真,《水經·涑水注》作貞。巫禮,亦作履。巫抵,巫謝,巫羅,《大荒西經》。巫陽,巫相,巫凡。《海內西經》。鹹、彭、真(421),鹹即眧。姓也。其他九巫,宜皆以姓著者。疑事之不可質,尚已(422)。
(421)鹹,即眧,黃帝子十四姓之一;彭,陸終子六姓之一,見前注(398),見前注(412);真《呂氏春秋》有真窺,為禹之佐。
(422)尚已,猶言久遠。《史記·五帝本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司馬貞索隱“尚,上也。言久遠也。”
其國(423):風姓,任、宿、須句、顓臾(424)、巴、流黃辛氏(425)、流黃酆氏(426)。見《海內經》《、海內西經》。巴、酆與姬姓之巴、酆異國(427)。周之辛甲,蓋出大盻(428)。酆舒則不知何別也(429)。凡《山海經》不可盡信,節取其雅馴者如此。
(423)其國,指同姓諸侯國。
(424)任、宿、須句、顓臾,《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
(425)巴、流黃辛氏《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太盻生鹹鳥,鹹鳥生乘,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有國名曰流黃辛氏。”
(426)流黃酆氏《山海經·海內西經》“流黃酆氏之國,中方三百裏,有塗四方,中有山。”
(427)巴、酆與姬姓之巴、酆異國,指風姓的巴、酆與姬姓的巴、酆不是同一個國家。姬姓之巴,見《左傳·桓公九年》孔穎達正義。姬姓之酆,見《左傳·襄公四年》,為周公所封文王子十六國之一。
(428)辛甲,周初太史。見《左傳·襄公四年》。《廣韻》:“辛氏,夏啟封支子於莘,莘、辛音相近,遂為辛氏,周有辛甲、辛有。”據此說法,辛甲當為夏禹之後,而非“蓋出大盻”。
(429)酆舒《左傳·宣公十五年》“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杜預注“酆舒,潞相。”不知何別也,謂不知酆舒為姬姓之酆還是流黃酆氏。
薑姓,有逢(430)、齊(431)、紀(432)、焦(433)、申、呂、許(434)、向、州(435)、萊(436)、薑戎(437)。
(430)逢(pána旁)《國語·周語下》韋昭注“太薑之祖有逢伯陵也。逢伯陵之後,太薑之侄,殷之諸侯,封於齊地。”太薑,周文王祖母,薑姓。
(431)齊,周初太公望呂尚的封國,太公祖本薑姓,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432)紀《元和姓纂》“紀氏,薑姓,炎帝之後,封紀,為齊所滅,以國為氏。”
(433)焦《廣韻》“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後以國為氏。”
(434)申、呂、許《國語·周語下》:“(堯)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薑……申、呂雖衰,齊、許猶在。”
(435)向、州《水經·陰溝水注》引《世本》“許、州、向、申,薑姓也,炎帝後。”
(436)萊《左傳·襄公三年》:齊侯“召萊子,萊子不會”。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十一“萊,亦齊同姓國也。”
(437)薑戎,春秋時西戎之別種。為四嶽之後,薑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人及薑戎敗秦師於。”
姬姓,黃帝子,絕。
己姓,沈、姒、蓐、黃(438)、郯(439)。
(438)沈、姒、蓐、黃《左傳·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杜預注:‘金天氏,帝少盻。’)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少盻為己姓,故以上四國也為己姓。
(439)郯《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
少盻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酉姓,白狄(440)。《潛夫論·誌氏姓》作。即酉。
(440)白狄,春秋時狄人的一種。《元和姓纂》:“翟氏,黃帝之後,代居狄地,為晉所滅,氏焉。”百狄為姓《潛夫論·誌氏姓》。
祁姓,黃帝子,絕。
滕姓,絕。
眧姓,滑、齊(441)。《潛夫論·誌氏姓》。非周時滑、齊。
(441)滑、齊《潛夫論·誌氏姓》“眧姓,滑、齊。”周時有滑國(姬姓)、齊國(薑姓),與此不同。
任姓,謝、章、薛、舒、呂、與群舒(442)、薑姓之呂異國。祝、終、泉、畢、過(443)、摯、疇(444)。
(442)群舒《左傳·文公十二年》:“群舒叛楚。”杜預注:“群舒,偃姓。”
偃姓有舒、舒蓼、舒庸、舒鳩等國,通稱為群舒之國。
(443)謝……過,《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孔穎達疏“《世本·氏姓篇》雲‘: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四皆任姓也。”
(444)摯、疇《國語·周語中》“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韋昭注:“摯、疇二國皆任姓。”
苟姓,棲、疏(445)。據《潛夫論》有之。然其為國為氏未諦,姑據為國。
(445)棲、疏《潛夫論·誌氏姓》:“掎姓,棲、疏。”清江繼培箋:“上雲黃帝之子有眧氏、拘氏,此在眧姓下,疑掎即拘之誤。”
僖姓,長狄(446)。作漆者,由“來”誤也(447)。
(446)長狄《史記·孔子世家》“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同“僖”。(447)由“來”誤也《國語·魯語下》引孔丘語,將“姓”作“漆姓”。
韋昭注“漆姓,汪芒氏之姓也。”清黃丕烈《國語劄記》卷五:“考漆當為淶之訛,隸體絕類,其相亂者,襄二十一年《內傳》釋文可正。淶、聲相近,於古為同字也。”據此章氏認為,是將從水來聲的“淶”,誤讀為從水聲的“漆”。
眥姓,南燕(448)、密須(449)、(450)。
(448)南燕《左傳·隱公五年》“衛人以燕師伐鄭。”杜預注:“南燕國。”
孔穎達疏“《世本》:燕國,眥姓。《地理誌》:東郡燕縣,南燕國,眥姓,黃帝之後也。”
(449)密須《左傳·昭公十五年》:“密須之鼓。”杜預注:“密須,眥姓國也。”
(450)《左傳·文公六年》:“杜祁以君故,讓眥而上之。”杜預注:
“杜祁,杜伯之後,祁姓也。眥,眥姓之女,生襄公為世子,故杜祁讓使在己上。”
儇姓,依姓,絕。
堯之祁姓,唐、杜(451)、鑄(452)。
(451)唐、杜《國語·晉語八》:“(範)宣子曰:昔眤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韋昭注:
“周,武王之世。唐、杜,二國名。豕韋之未,改國於唐。周成王滅唐,則封弟唐叔虞,遷唐於杜,謂之杜伯。”陶唐氏,堯的號。
(452)鑄《禮記·樂記》“封帝堯之後於祝。”鄭玄注“祝,或為鑄。”
棄之姬姓,周也。分為管、蔡、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453)、吳(454)、虞(455)、虢、東虢(456)、鄭(457)、丹,《鄭語》桓公取十邑中有丹國(458)。《呂覽·直諫》:荊文王得丹之姬(459)。故《潛夫論·五德誌》姬姓有丹(460)。燕(461)、隗、楊、芮(462)、彤(463)、賈(464)、耿、魏(465)、滑(466)、密(467)、沈(468)、唐(469)、隨(470)、息(471)、巴、方、養(472)、《潛夫論·五德誌》有。劉(473)、單(474)、召、榮、甘(475)、鮮虞(476)、驪戎(477)、大戎(478)。
(453)管、蔡……胙、蔡,《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預注:十六國皆文王子也),晉、應、韓,武之穆也(杜預注:四國皆武王子);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454)吳,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後,姬姓。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455)虞《漢書·地理誌上》河東郡大陽:“周武王封太伯後於此,是為虞公,為晉所滅。”
(456)虢、東虢《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孔穎達疏引賈逵說“虢仲封東虢,製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
(457)鄭《國語·鄭語》“桓公為司徒。”韋昭注“桓公,鄭始封之君,周厲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公友也。宣王封之於鄭。”
(458)桓公取十邑,《國語·鄭語》韋昭注:“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曆、華也。”
(459)荊文王,即楚文王熊貲。《呂氏春秋·直諫》:“荊文王得菇黃之狗,宛路之,以畋於雲夢,三月不返;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
(460)姬姓有丹《潛夫論·五德誌》所列姬姓五十五國有丹氏。
(461)燕,召公奭封國,與周同姓。參見《史記·三代世表》。
(462)隗、楊、芮《國語·鄭語》:“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韋昭注“八國,姬姓也。”
(463)彤《通誌·氏族略》:“彤氏,出於彤伯,周同姓之國,為成王宗伯。”
(464)賈《左傳·桓公九年》孔穎達疏“《世本》:荀、賈,皆姬姓。”
(465)耿、魏《左傳·閔公元年》“晉侯作二軍,以滅耿,滅霍,滅魏。”杜預注“三國皆姬姓。”
(466)滑《國語·周語中》韋昭注“滑,姬姓小國也。”
(467)密《國語·周語上》韋昭注“密國之君,姬姓也。”
(468)沈《史記·陳杞世家》司馬貞索隱引《世本》:“沈,姬姓。”此沈國在汝南,與在汾川的任姓沈國不同。
(469)唐《史記·楚世家》張守節正義引《世本》“唐,姬姓之國。”
(470)隨《左傳·桓公六年》孔穎達疏引《世本》“隨國,姬姓。”
(471)息《左傳·隱公十一年》孔穎達疏引《世本》“息國,姬姓。”
(472)巴、方、養,均為《潛夫論·五德誌》所列姬姓五十五國之一。
(473)劉《左傳·宣公十年》:“劉康公來報聘。”杜預注:“即王季子也,後食采於劉。”
(474)單《路史·國名紀》“單(周)成王子單子國。”
(475)召、榮、甘,均為《潛夫論·五德誌》所列姬姓五十五國之一。
(476)鮮虞《國語·鄭語》“北有衛、燕、翟、鮮虞。”韋昭注“鮮虞,姬姓在狄者也。”
(477)驪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伐驪戎。”杜預注“驪戎在京兆新風縣,其君姬姓,其爵男也。”
(478)大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大戎狐姬生重耳。”杜預注:“大戎,唐叔子孫別在戎狄者。”唐叔即周成王弟虞,故大戎當為姬姓。
房姓,絕。
子姓,殷也。分為來、宋、空桐、稚、髦、一曰北殷。時、蕭、黎(479)、小戎(480)。
(479)來、宋……蕭、黎《史記·殷本紀》“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司馬貞索隱“按《世本》子姓無稚氏。”“北殷氏《世本》作髦氏。又有時氏、蕭氏、黎氏。”
(480)小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小戎子生夷吾。”杜預注:“小戎,允姓之戎。”但也有人認為此小戎非允姓,而為子姓,說見劉文淇《春秋左傳舊注疏證》。
狸姓,房(481)、傅氏(482),不知其國也。
(481)房《國語·周語上》“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後。實有爽德,協於丹珠,丹珠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韋昭注:“房,國名。”丹朱之後為狸姓,章氏據此推斷房為狸姓。
(482)傅氏《國語·周語上》:“王使太宰忌父帥傅氏及祝史,奉犧牲玉鬯往獻焉。”韋昭注“傅氏,狸姓也,在周為傅氏。”
姚姓、媯姓,虞(483)、遂(484)、陳(485)、廬(486)。
(483)虞《左傳·哀公元年》“逃奔有虞。”杜預注“虞,舜後,諸侯也。”
舜為姚姓,故虞也為姚姓。
(484)遂《左傳·昭公八年》“舜重之以明德,置德於遂。”杜預注:“遂,舜後。蓋殷之興,存舜之後,而封遂。”
(485)陳《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廣韻》上平聲十七真:“陳,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楚滅陳為縣。”
(486)廬,也作盧。《國語·周語中》:“盧由荊媯。”韋昭注:“盧,媯姓之國。荊媯,盧女,為荊夫人。”
姒姓,夏也。分為有扈、有南、斟灌、斟尋、彤城、費、褒、莘、冥(487)、越(488)、匈奴(489)。
(487)有扈……冥《史記·夏本紀》:“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司馬貞索隱,謂《世本》男作“南”,尋作,費作“弗”,斟戈作“斟灌”,而無彤城及褒。繒,《左傳·僖公三十一年》作。辛,《史記·周本紀》張守節正義引《世本》作“莘”。
(488)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
(489)匈奴《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己姓,昆吾、蘇、顧、溫、董(490)、莒(491)。
(490)昆吾……董《國語·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
(491)莒《國語·鄭語》韋昭注“莒,己姓,東夷之國也。”
董姓,夷、豢龍(492)。
(492)夷、豢龍《國語·鄭語》“董姓,夷、豢龍,是夏滅之矣。”
彭姓,大彭、豕韋(493)。
(493)大彭、豕韋,《國語·鄭語》:“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韋昭注“彭祖,大彭也。豕韋、諸稽,其後別封也。”
禿姓,舟人(494)。
(494)舟人《國語·鄭語》:“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韋昭注:“舟人,國名。”
眫姓,鄢(495)、鄔、檜、路、陽(496)、(497)。
(495)鄢《國語·周語中》韋昭注“鄢,眫姓之國。”
(496)鄔……陽《國語·鄭語》“眫姓,鄔、檜、路、陽。”
(497)《左傳·昭公十八年》“人藉稻。”杜預注“眫姓國也。”
曹姓,鄒、莒(498)、《鄭語》明言莒為曹姓,韋解又言莒為己姓,大史公又以營為嬴姓,是三姓也。(499)。
(498)鄒、莒《國語·鄭語》“曹姓,鄒、莒。”
(499)(ní)《通誌·氏族略》:“曹姓,即小邾也。”《左傳·莊公五年》孔穎達疏引《世族譜》謂小邾為鄒(邾)國公族別支,封於。
斟姓絕。
羋姓,楚(500)、夔(501)、羅(502)、越(503)。
(500)楚《史記·楚世家》“羋姓,楚其後也。”
(501)夔《國語·鄭語》“羋姓,夔、越不足命也。”韋昭注“夔、越,羋姓之別國也。”
(502)羅《左傳·桓公十二年》:“羅人欲伐之。”杜預注:“羅,熊姓國。”
楚先王也為熊姓。
(503)越,前麵有姒姓越國,為“禹之苗裔。此羋姓越國當為另一國。
偃姓,六、蓼(504)、舒庸、舒鳩(505)、桐(506)、許(507)、英氏(508)。
(504)六、蓼《史記·陳杞世家》“皋陶之後,或封蓼、六。”司馬貞索隱:
“據《世本》,二國皆偃姓。”
(505)舒庸、舒鳩《左傳·文公十二年》孔穎達疏“《世本》:偃姓,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襲。”
(506)桐《潛夫論·誌氏姓》作“同”,偃姓。《左傳·定公二年》杜預注:
“桐,小國,廬江舒縣西南有桐鄉。”
(507)許,應為薑姓,章氏誤為偃姓。
(508)英氏,《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人,徐人伐英氏。”《通誌·氏族略》“英氏,偃姓皋陶之後。”
嬴姓,秦、徐、梁、趙、葛、郯、莒、郯二姓,莒三姓。踵離、運奄、菟裘、將梁、江、黃、修魚、白冥(509)。
(509)秦、徐……修魚、白冥《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裴碤集解引徐廣說:終黎,“《世本》作鍾離”。運奄《史記·秦本紀》及《潛夫論·誌氏姓》以運奄為一國。《路史·國名紀乙》謂少昊後嬴姓國有運、奄二國。
緡姓,有仍(510)。
(510)有仍《左傳·哀公元年》“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滅夏後相。
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杜預注:“後緡,有仍氏女。”故有仍為緡姓。
真姓,霍(511)。
(511)霍《史記·三代世表》司馬貞索隱:“《係本》雲霍國,真姓後。周武王封其弟叔處於霍。”
懷姓,國絕。
慶姓,尹、樊、駱越。《潛夫論》言:“慶姓,樊、尹、駱。”案:駱宜即駱越。《越世家》正義引《輿地誌》(512):“交趾,周時為駱越,秦時曰西甌。”“南越及甌駱,皆羋姓也。”言姓氏者古今不一,此無多怪。
(512)《越世家》,當為《史記·趙世家》之誤。
歸姓,胡(513)。
(513)胡《史記·陳杞世家》司馬貞索引《世本》雲“胡,歸姓。”
曼姓,鄧、(514)。
(514)鄧、《潛夫論·誌氏姓》:“曼姓,鄧、優。”《左傳·桓公九年》作。
隗姓,赤狄也。分為洛、泉、徐、蒲(515)、甲氏、留籲、鐸辰(516)、咎如(517)、皋落氏(518)。
(515)洛、泉、徐、蒲,《國語·鄭語》:“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韋昭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翟隗姓也。”
(516)甲氏、留籲、鐸辰《左傳·宣公十六年》“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籲、鐸辰。”杜預注:“甲氏、留籲,赤狄別種。”“鐸辰不書,留籲之屬。”
(517)咎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咎如。”杜預注:“咎如,赤狄之別種也,隗姓。”
(518)皋落氏《左傳·閔文公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
杜預注“赤狄別種也;皋落,其氏族。”
允姓,陰戎(519)。
(519)陰戎《左傳·昭公九年》:“晉梁丙、張率陰戎伐潁。”杜預注:
“陰戎,陸渾之戎。”“允姓,陰戎之祖。”
句姓以下,國在《山海經》者,皆不能正言其地。姬、亦然。惟威氏有南威,不知其女出何國也。《戰國策》:“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朝。”女子舉姓,南之威猶《莊子·齊物論》言“麗之姬也”(520)。尋《說文》“威,姑也。《漢律》曰:婦告威姑。”然威姑即君姑。《說文》:“讀若威。”則威可借為君明矣。訓威為姑,殊非本義。《廣雅·釋親》:“姑,謂之威。”亦承其誤。竊以威本人姓,故其字從女爾。南威之國,尚無所考。至《廣韻》引《風俗通義》雲:威姓,“齊威王之後(521)。”此則男子係氏而非姓。而周封黃帝之後於薊(522),重黎之後有程伯(523),高辛之後有商丘、大夏(524),不識其姓,以一人苗裔分數姓故。
(520)麗之姬,即驪姬,晉獻公的寵妃,《莊子·齊物論》:“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521)齊威王之後《廣韻》上平微弱“威,威儀;又姓。《風俗通》雲:齊威王之後。”
(522)周封黃帝之後於薊《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薊,在今北京西南。
(523)程伯《史記·太史公自序》“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524)商丘、大夏《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佰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叁,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凡此有姓之國,大具矣。其支庶分析,各為氏族,則不具記。曰:芟夷其偽者,而本氏可睹也。